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2)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深入了解黄河。(2)通过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说明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的观念。重点、难点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2.树立环保的观念。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关于黄河的视频教学过程:一、黄河在咆哮——走近黄河,黄河知识知多少1.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让学生猜猜是我国的哪一条河。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准备的有关黄河的资料。4.揭示课题。从课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二、到底是谁惹的祸——自学课文,自读自悟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3.浏览、默读、朗读、自学、自查、自悟。(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3)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怎样?(4)科学家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5)缓和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6)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4.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再在小范围内交流。三、黄河,想说爱你真的好难——围绕重点,全班交流1.分节读课文,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再把每小节的意思连起来,就可整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问题、朗读重点句段、点拨理解难点,结合资料袋畅谈阅读感受和体会。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四、黄河,你牵动着我的心——总结课文,感情朗读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别说你的眼泪无所谓——拓展延伸,课外探究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六、布置习作《两道题目供选》(1)参照范文《别再向我泼脏水——母亲河的自述》,把课文用第一人称改写一下,题目为《黄河的自述》。(2)“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结合课后对黄河的研究,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知道母亲河的如此厄运,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拿起手中的笔,为黄河的明天绘制一幅蓝图。续写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写黄河是如何被治理好以及治理好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观。板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摇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管住泥沙恶性循环祸河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教材分析:本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本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河床(指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悬河(是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故称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