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哈佛经济学大全集》1.样节为什么曼昆的经济学能如此流行?1998年,美国德赖登出版社据说开出250万美元征集一版经典经济学教科书。有位教授那时候正在赶这样一部稿子,但是还没有完成,不过出版方的热情似乎已经超过作者本身。接下来,这位教授在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的眼皮底下,创造了两个看似不可能的神话。(也就是1998年,萨缪尔森的那部经典《经济学》刚刚初版第十六版。)第一个神话是,这部书还没有出版,就已经拿到了140万美元的天价约稿费。要知道萨缪尔森写第一部《经济学》的时候,他还在为自己的吃饭问题担忧。第二个神话是,这本书出版后,仅仅三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超过了萨缪尔森的初版记录,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材料要新。这部传奇教科书被西方称为“最令人期盼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学人》也撰文预言它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这本教科书就是现今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作者是现任哈佛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中国来说,这本书前四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其流行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让人惊讶的程度,书中所提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几乎成了国内学生对经济学的标准认识。街谈巷议,市井闲话,冷不丁的就有人会以所谓“十大原理”,表明自己也是个经济学的“行家”。这种流行之风,让人也不得不赞叹的同时,追问为什么一本外国人写的普通教材能如此流行?曼昆写书的时候,经济条件和时间都并不宽裕,他实际上只到过一次中国,还是随一队经济学家访问,行程简短。曼昆本人很少做国际旅行,他家里有三个孩子,根本不具有弗里德曼或者萨缪尔森那样广泛的游历经验和国际文化体验。解释一个出人意料的创造神话,引爆流行的现象,有必要使用曼昆提出的十大原理中的第六个: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原理虽然排名靠后,可却是最早被人们发现的原理。“(对我教科书的)评判最终不是来自我本人,市场反馈才是对此类事情的最佳评判标准”这是曼昆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如此流行的解释。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两个真相,第一,教科书流行是市场的正常结果,与作者本身的倾向无关。第二,流行与否,决定权在市场,作者曼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有经济学的观点。这本流行的教材,并不是作者呕心沥血,主动响应内心召唤的所谓创作,而是教学的任务。对曼昆这样一个年轻教师,显然是某种巧合。1985年曼昆起作为助理教授在哈佛负责经济学原理的教学。1992年,他接受了为其课程撰写配套书籍的委托。曼昆说“在从学校毕业多年之后,没有什么比执教原理性课程更能使一个经济学家不时想起他的领域中真正重要和令人兴奋的东西了。我们在此提炼专业积累的知识,教育我们的同胞如何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时间并不宽裕的研究教授是没有时间染指这样的教科书的,只有作为讲课的那种教授,才有可能面临学生和学校两方面的课程需求,事实上,如果不像萨缪尔森那样缺钱花,一个讲习教授根本不会考虑编写一部教科书的。教学市场的需要,才让配套教材产生成为可能。但有需要和生产者,不一定就有市场。观点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当时占据了经济学畅销书的大部分市场,就算有无数的教授能写新的教科书,但能不能挑战市场,挑战萨缪尔森的书是很难说的。以教课出名的曼昆,最大优势是比别人有动力写一门通俗教材。曼昆的课程以经济学原理的导论课最为著名,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达1000人。经常上课出现观者如堵的壮观场面,虽然语速较快,但是因为幽默,他的学生常常引来不同的系的学生去听。在教学市场的构成要素中,有如此众多的学生愿意买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伯克利大学的一位教授坦言,调动学生们胃口的最好办法就是评估的时候大放摇滚乐。所以有了好的市场起点,还需有好的产品,整整5年,曼昆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本教科书的编写。后来自然诞生了那本《经济学原理》。最初,曼昆的课程受欢迎和他的优秀的外形有关,曼昆是哈佛有名的帅哥之一,但是帅气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持久的影响学生们的欢迎程度。也就像王婆卖瓜不能只是自夸一样,所以,幽默的笑话和适当的讲课内容就成为必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了搞清学生们的爱好,曼昆的课程还是有诸多的问答环节的。久而久之,曼昆就积累了学生最关心、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的经济学素材。这些材料就构成畅销书的内容。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流行,说来也不是什么怪事,逻辑链条其实是这样的。因为曼昆的课符合教学市场的口味,所以才引起学校的注意和压力,需要一种新的产品满足学生们的兴趣,反过来,学生们的问答,增加了曼昆的书的趣味性。正像读者反映的那样,曼昆的书,几乎从第一章就开始按照学生的兴趣安排内容,从政策到原理、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