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对初一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浙江省平阳榆洋中心校周旭影摘要:初一年级是小学生进入中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将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本人通过初一年级英语教学,探寻出几点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供同行借鉴参考。关键词:初一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初一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到初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尽快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使他们对初中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我们老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掌握好初一学生的英语情况把握学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因为学校、老师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的英??基础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初一英语教学之初,先调查掌握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ABC优秀、中等与后进生三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我们的备课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都不太熟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之初,我们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加强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例如,入学之初第一堂上,我先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自己之后,让学生们再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在以后的英语课堂学习中,加强教学中的提问等形式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特别是针对B类和C类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更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们敢于用英语表现自己。例如,教学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热衷的话题"Myfamily"、"Myschool"、"Myfriend"或分组记单词比赛,或做游戏找朋友"Whoisyourgoodfriend"。等等,在2这些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以表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三、发挥学生自主性,教会学生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后,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而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形式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册Whereismybackpack一课教学中,事先将桌子摆成6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运用评分、比赛的办法,让小组里的每个同???都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很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学习。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改变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满堂灌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英语。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初一阶段学生是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学好英语。因此,在初一开始一定要培养学生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英语学习习惯:(1)预习习惯。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有备而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2)英语课上要养成眼、耳、口、手、脑并用的听课习惯;(3)背书与朗读的习惯。大多数的C类学生,上课时精神较分散,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记得不牢固。而让学生养成背书与朗读的习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What'sthisinEnglish教学中,打开书大声朗读,然后同桌操练并交换角色。在小组学习交流过程中,后进生通过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4)复习习惯。随着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他们所学知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单词、语法等知识也有所增加,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习惯,才能巩固所学英语知识,便于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总之,初一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英语情况,把握好学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3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们从初一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好英语,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参考文献:[1]黄远振等著.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2]杨玉林等著.英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3]学科评价课题组.关于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9(01)[4]杨振德.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J].中小学教育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