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0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乞巧 教学设计.docx

乞巧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乞巧教学设计第一篇:乞巧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册语文《乞巧》教学设计设计时间:2016年5月5日星期四设计人:仁怀市高大坪乡尧坝小学罗发碧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想象丰富,尤其爱听故事。他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浅显易懂的古诗通过读能明白大意,但还需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其发挥想象,走进文本,领悟诗情。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4个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及古诗写作背景。(预设时间:5分钟)1、回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说王维这首古诗写的是关于哪个节日的内容。重阳节有哪些习俗?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是描写节日盛况的。古诗题目是《乞巧》。板书课题、学习书写“乞、巧”两字,齐读课题。“乞巧”两字都是三声字,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时,前面一个三声字应该怎样变调呢?3、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关于哪个节日的情况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题的。4、介绍作者林杰。二、朗读古诗自学生字。(预设时间:5分钟)1、自读古诗,想办法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正音。理解“宵”和“霄”的意思。4、齐读古诗。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预设时间:20分钟)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结合注释,读一读古诗,猜猜诗意。3、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地方,探讨还没读懂的地方。4、汇报交流。1)这是一首关于哪个民间故事的古诗?(牛郎织女)2)你从哪些诗句了解到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3)你能简单讲讲这个故事吗?(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比比看谁听得最认真。)4)听了这个故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5)经过一年的漫长等待,牛郎织女终于在七月七日这天在鹊桥上相会了,此时他们的心情会怎样?(板书:七夕相会幸福)请你带着幸福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师出示诗句,生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6)老师小结前两句古诗,自然引出后两句古诗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民间故事啊!传说织女善良、美丽、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叫云锦。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花朵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女子多么羡慕织女的心灵手巧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面:师出示诗句,(生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7)姑娘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乞巧的呢?(对月穿针)8)乞巧的人多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从“家家、几万条、穿尽”)这些词体会到的。你真会学习,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9)她们会向织女乞求些什么呢?学生举手说。10)师小结:多么真诚的方式,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师板书:人间乞巧表达愿望)5、带着理解再读古诗,读出韵味。四、练习背诵、指导书写。(预设时间:5分钟)1、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练习背诵。2、出示练习:背诵古诗,补充诗句。3、学生练习书写:乞、巧、霄、渡。师巡视指导,以表杨的方式提醒学生坐姿和书写要领。五、拓展延伸(预设时间:4分钟)1、是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你们猜猜,她们会向织女说些什么呢,会向织女乞取什么智巧呢?乞巧歌有云:“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2、如果你在这乞巧,你有什么心愿想对织女说呢?(学生表达心愿)多美好的愿望啊!就让我们带上它,再美美地把诗读一遍吧!六、布置作业(预设时间:1分钟)收集含有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古诗。七、板书设计乞巧天上相会幸福人间乞巧表达愿望第二篇: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