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7课汉字与书法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苏美尔)古印度文(梵文)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一、汉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龙猴金文、铭文钟鼎文、籀文大盂鼎铭文一、汉字的发展演变秦朝统一文字(以“马”、“安”两字为例)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后人认为秦小篆笔画委婉曲折,圆润纤细,布局匀称,具有书法的美感。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二、书法艺术的发展自发阶段(三)发展历程:小篆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由于小篆的复杂,烦索。相传是一位当时的狱吏程邈所改进的,他把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这个变化使得书写速度提高,后这种字体在公文中广泛使用,因当时写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于是这种字体就被称为“隶书”。秦绎山刻石(小篆)3132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王羲之像《兰亭序》王羲之《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二、书法艺术的发展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怀素《千金帖》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零陵(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秃笔成冢,经禅之馀,从事艺文,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怀素食鱼帖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欧阳询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玄秘塔碑》(局部)欧阳询《化度寺碑》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的兴起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赵佶(瘦金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米芾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宋徽宗书法——瘦金体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赵佶(瘦金体)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代表: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唐寅祝枝山文征明过庭复语十节卷唐寅的行书真迹飘逸瀟洒,风流问世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赵佶(瘦金体)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代表: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唐寅6、清代:“馆阁体”抱残守缺、了无生气包世臣、康有为崇尚变革馆阁体汉字的演变总结: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三、篆刻艺术的发展秦安台丞封泥西汉滇王之印金印三、篆刻艺术的发展三、篆刻艺术的发展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福州寿山田黄石浙江青田石昌化鸡血石内蒙巴林石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力挽颓风、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