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坐井观天教学设计集合【2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中的“观”、“际”、“沿”,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坐井观天”、“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3、角色朗读,以读促悟。4、想象说话,续编故事。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内容。2、难点:理解寓意。三、教具准备:课件、头饰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时间:20xx年4月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2、识写生字。第二课时一、谈话引题,提出要求。《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学懂课文就要求做到:会读故事、会讲故事、明白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齐读课题。二、认读词语,说说意思。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分别结合图直观理解、说话理解和结合生活理解)三、默读课文:(一)想一想:1、故事讲了谁和谁?2、他们在争论一件什么事情?(教师随机板书)3、你们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对话)(二)找一找,说一说:青蛙和小鸟之间有哪些对话?分别用和﹏标出来。四、分角色读一读。1、小组读。2、指名表演读。五、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板书)1、青蛙和小鸟它们认为天有多大?2、它们为什么这样认为?3、你认为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4、你觉得天有多大呢?(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会全面看问题。联系已学古诗加深对寓意的理解)5、总结寓意:(略)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只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也感到有必要出去看看。于是它和小鸟来到了天空,看到了田野、草原、大海……以后又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讲讲,好吗?六、想象说话、续编故事: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不愿再做井底之蛙了,于是央求小鸟带它出去看一看。1、它们来到(天空、田野、草原、大海……)看到了(植物、小动物……)2、青蛙想什么?青蛙说什么?小鸟又怎么说?(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七、课外作业:把你讲述的青蛙出井后发生的故事写下来。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10个生字,拓展“两翼”教材中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2个生字。2、能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一主两翼”教材中的`2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2个生字。2、分角色感情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三、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激趣导入《坐井观天》整体识字课1、齐读《你读我诵》中的《成语(一)》、《成语(二)》,不认识的字用横线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男女生对对读。3、成语释义读。4、解题引入新课,用“三点图释法”指导书写“井、观”2个字。(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坐井观天》整体识字课2、用“”圈出本课生字,同桌合作学习,认识生字。3、检测识字。(a字卡检测、b游戏闯关、c随文识字……)(三)再读课文,训练朗读。1、批注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几次对话内容。2、分角色朗读对话,训练不同标点符号句子的读法。3、用我们积累的成语评价一下青蛙和小鸟。(四)背诵成语。1、多种形式读成语。2、挑战背诵,奖励评价。四、板书设计坐井观天版画词卡五、布置作业练习规范书写生字:“井、观”。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会写“沿、际、信”等八个字。2.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初步了解课文寓意。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话。过程与方法:1.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2.课文朗读和理解寓意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寓意,感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2.会写“沿、际、信、抬、蛙、错、答、还”八个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了解寓意。三、教学策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自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进一步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