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各流派区别与联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太极拳各流派区别与联系.doc

太极拳各流派区别与联系.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少林与太极2008.6太极拳世代相传尽管仅有短短的300多年的历史,然而从它创编之后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郝式、和式、李式八大流派。2007年3月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河南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考察组认定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一、太极拳创编相传陈氏第一代传人陈卜,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到河南怀庆府的温县常杨村。陈氏家丁兴旺,且常杨村多沟,几代后常杨村都是陈氏人居住,故易名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少年英武、性格豪爽,曾投反清复明义士李际遇进行反清活动。李际遇在河南登封举事,登封有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故陈王廷曾学习过少林武术。后李际遇事败被害,为了躲避清军追杀,陈王廷被迫隐居家中。为了实现心中抱负,也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东西,陈王廷晚年在家中潜心造拳,用毕心精力研究和创编新的武术套路。陈王廷最初创编新式武术套路还是以防身自卫、注重技击为主要目的。陈王廷是明末清初人,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记录的技击术已流传了上千年,且内容较为丰富,少林功夫也早已名扬天下,南派拳法则刚猛风格突出,怎样才能创编一套和已有的拳术风格迥异的新拳,这是陈王廷创拳的关键所在。陈王廷创编的新拳,在吸取借鉴大量古代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借鉴了《纪效新书》中的许多技击技术,根据《易经》的阴阳学,以古太极图所蕴涵的哲理为基本拳理,突出了“以柔克刚、顺势化力、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特点,技击上讲究“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将中国的道家养生术和中国的传统医术中的经络学作为拳术的内功依据并贯彻到创编的拳术套路之中,讲求内外兼修,从而明显地区别于风格勇猛剽悍的外家拳种。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丰富了中国武术内容,其本人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陈、杨、孙、武、吴各流派的产生在3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外行和一般读者要想区分出陈式、杨天下太极是一家同根同源各不同——各式传统太极拳的不同和相互间的联系文/乔熛乔蓓芸太极天地21少林与太极2008.6※※式、吴式、武式、孙式、郝式、和式、李式各式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各式太极拳是如何产生的,从它们产生的过程来探究各自的不同,这样各种流派的太极拳就好辨别了。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创编,被命名为太极拳。此即太极拳这棵大树的主干,也就是后来的陈式太极拳。太极拳创编之后,陈氏家族世代沿袭习拳之风,代代都有名手产生,但没有摆脱过去只传本家人的习俗,虽然陈家沟流传有“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硾”的说法,但太极拳也仅是在陈家沟本地传播,直到清道光年间(约公元1830年)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太极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作“牌位先生”的陈长兴,将太极拳套路由原来的五路经过精简后,创造性地汇编为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架”或“大架”;而和陈长兴同辈的另一太极名手陈有本,在原有的老架基础上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了改造,舍弃了一些高难度的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采用式架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陈家沟人将这种拳称为“小圈拳”、“小架”。陈有本的弟子陈清平移居温县赵堡镇后在师传“小圈拳”的基础上又创编了新拳路,其特点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极为复杂,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赵堡架。李景延先生在陈清平先生所传赵堡架的基础上,创编出一种独特太极拳“忽雷架”。由此可见,到陈氏十四代时,陈式太极拳本身就出现了陈长兴的大架一路、二路,陈有本的小架和其弟子陈清平的赵堡架。此时陈长兴首次收外姓人为徒,将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拳后返回故里授拳。为了能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练拳人的需要,杨露禅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原有的发力、纵跳、震足和难度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