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总结及反思.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阶段性总结及反思.doc

阶段性总结及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第二批中心组阶段性总结及反思罗凤二小朱红娟有幸于2011年参加塘下学区组织的小学数学中心组教研活动。经过一年的教研学习一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前进的路上有无限的收获更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有人说数学课堂的全部魅力在于思考,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留下的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参加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一、组员间的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我们第二批中心组共有30余名成员,还有多名学科带头人随时指导。所以组员间开展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活动,让同伴间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同伴们个个好学勤思考,设计出精彩的课例让我赞叹不已。例如黄晓洁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运用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更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计算,从而自然的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黄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深思熟虑的,而且恰到好处。我想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是幸福的,这样就够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以生为本的。精彩过后总是有更多的思考:老师在课堂演绎和整体把握还不够成熟,话语不干脆总是不断重复同一个问题,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这些也正是我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由于平时太少关注自己课堂展示,不经意间的表现往往已成习惯,想改正相当困难。都说反思自己的录像课堂,效果不错。所以从那以后在我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用录像自己录制上课表现。观看自己的课堂,真是无数次的心跳加快无数次的脸红。原来自己上课的小动作很多,这是紧张的表现;提问也很罗嗦,这是不信任学生的表现。跟着课件走这是不够熟悉教学内容和流程的表现。“上一辈子的课不如三年的反思”来的进步快,这句话真不假。抛开教学设计的问题,至少课堂教态自然了许多,习惯性动作少了许多。原来发现自己有点滴的进步是那么满足的事情,所以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指正是必须的。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紧抓教学本质。在这一年的活动中,有虞丰平老师的精彩课例展示------三下《重叠问题》。虞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紧抓学生起点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展示收放自如。听了虞老师的课后说课得知她对于教材独到的理解让人佩服不已。我想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事情,靠的是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有今天的精彩。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总是缺少那么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精神,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欣喜万分,他们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包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这就要感谢我们善于动手动脑的鲍丰慧老师了。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的精彩作品,唯美的画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改的推进,几何画板成了老师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工具。所以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使用可是说是作为数学老师的一门必备技术。鲍老师给我们津津讲述他的自学里程,叫我们入门方法。并强调只要坚持练习不断摸索其实并不难。鲍老师的精心讲座又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没有什么知识是不劳而获的,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坚持才会有收获。每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汗水,怎么不让人尊敬呢?三、领略名师精彩,享受中得到启迪。在池老师等带头人的带领下,我们千里迢迢赴宁波参加第1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我们无暇欣赏宁波的美景来到激情依旧的逸夫剧院。用心聆听数学大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专题讲座和互动点评,静心感受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几天的活动降下帷幕,我不禁细细的品味着名师们的课堂:为什么他们的课堂可以那么精彩;为什么数学问题研究的那么深入全面;怎么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起共鸣????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台下不断的磨砺,多方整合,才成就了课堂上简约而深刻的教学风格。这也是目前数学课堂不断追求的方向。在成功教育工作者的启迪下,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这一年中,尽量抽出时间阅读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等教育书籍。特别喜欢华应龙老师的教育理念,他和我们一样是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华老师总是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教数学知识本身。他认为数学是好玩的,学数学是有趣的。他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得到启发,注重细节的处理,让细节成就完美。本人非常赞同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观点,因为在教学实例中我找到了缩影。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我是这样进入新课的:(投影)生:21×3=63,21×30=630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生:下面数是上面数的10倍。生:34×2=68,34×20=680;41×5=205,41×50=2050;15×2=3=,15×10=300.(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师:啊--------那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