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家的园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体会教育是关系人的成长、家庭幸福、国家兴旺的根本。教师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家庭教育教育的行家里手。事实不尽其然。许多优秀的教师能教好书,却育不好子,许多优秀的校长能管理好一个学校,却对家庭教育束手无策。造成以荒芜家园的代价换取事业的发展,这既影响了教师孩子的成长、教师家庭的和谐、教师幸福教育人生的完整,也影响了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热情,甚至还影响教师群体在民众中的形象、威望、信任度、美誉度,教育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原因分析:1、教育对象不同: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别人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对象是自己的孩子。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教师在做着爱别人的孩子的工作,因此教师才是神圣的。但由于一天对别人的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致使自己身心疲惫,看见自己的孩子心烦。有人说过:“一个家庭有一个教师,会把家庭成员都当成学生,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教师,会把家庭当成教学研讨会。”致使教师的孩子永远不放学,一天只是在转学而已。孩子被教育烦了,出现逆反心理。2、教育内容不同:学校教育着重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重在生活的示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如果自己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家庭生活出现了问题。许多农村教师都是星期日下午离家,星期五下午回家,对孩子的示范缺失,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小时候给孩子讲一些生活常识、道德规范等,孩子听起来就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孩子愿意听。他长大后再讲就变成了教训孩子不愿意听。由于当教师久了,就变得爱唠叨。“天凉了,多穿点衣服!”这句话太科学了。但孩子是傻子吗?太多这样的唠叨,造成孩子反感。3、对受教育者的态度不同:别人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师能以人为本,对他们关爱有加,百般呵护。对自己的学生不吝赞扬。自己的孩子是自留地里的苗,对他期望值过高,总拿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比,总是不满意。要求高,批评就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为什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家的园(一)教师的孩子也姓“公”,教师的家也是国之根本。教师的孩子也是共和国千千万万接班人中的一个。家是社会之元始,国之根本。兴家是培元固本之计,本固则邦兴。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既要奉献伟大的国家,又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有积极的现实的示范意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耕好事业的田是教师的职业责任,育好自家的园是教师的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要做为国教子、为世育人的好父亲好母亲。国家在哪里?就在身边、在眼前。国和家密不可分。门里是家,出门便是国。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千万个家庭成就一个民族。每个家庭都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父母都在缔造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育子兴家不是一己之私的事情。教师在学校要做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在家要做为国教子、为世育人的好父母。变“舍小家、为大家”为“兴小家、为大家”。一个人舍小家会为社会增加一个不合格的公民、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千万个人舍小家就齐心协力把大国舍掉了“兴小家、为大家”是教师应有的家国情怀,爱国从爱自己、爱家人、爱职业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有了家国情怀,就会把对亲人、对孩子的爱,对家庭的担当,放大到教书育人、为民众服务的事业中,爱生爱民爱国。没有亲情的爱,对教育的爱、学生的爱、民众的爱、社会的爱就没有根基;有亲情的爱作底蕴,对教育的爱、学生的爱、民众的爱、社会的爱才会厚重、持久、纯粹。有了家国情怀,就会家国并举、共兴共荣;一样深情、两厢牵挂;家国不误、忠孝两全。因此,“兴小家、为大家”是人性的光辉。在家要孝亲爱子、一心一意兴小家,出门要精忠报国、全心全意为大家。家庭事业双丰收,既有成就感又有幸福感,这就是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校长要为教师“兴小家、立小家”铺坦途,做教师的贴心人,当好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关心教师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成长,是校长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善行善举,是校长的道德。是助教师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如何既能耕好事业的田,又能育好自家的园教师包括所有从事公共服务的人注定要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对职业、对社会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肯定要比对家庭、子女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多。如此说来,我们真的能做到既耕好田、又育好园,做到家国不误、忠孝两全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学习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子方法、提高与家人良好的沟通能力、让人性的光辉照耀家园,就一定能既能当好教师,又能当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一朝为父母、终身是老师教师要正己化人,为孩子做榜样。父母示范什么,孩子吸收什么;父母的良好形象是家庭教育力量的源泉。“慎于初始、禁于未发”,做教子的“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