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的德育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走进新课程的德育案例与反思.doc

走进新课程的德育案例与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新课程的德育案例与反思单位:引镇街道中心学校姓名:张利花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关注生命的需要〔案例〕教师节那天,我兴致勃勃的打开“知心信箱”,这是我和孩子们心灵对话的平台。意料之中,我收到了很多节日的祝福。我无比惬意地打开一张留言,清秀的字迹顿时进入我的视线:尊敬的老师,您是不是以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规定下,我们课间静静地读书,轻轻地说话,悄悄地做事,每天还得做功课似的完成一份“知心留言”……可是您知道吗?我并不喜欢在课间读书,因为我天生爱唱爱跳,我需要的是自由地宣泄;我更不喜欢天天留言,因为有时候根本没啥写,真是无中生有,这是不是太累?冒昧地问您一句:“您知道我的需要吗?”〔反思〕天哪,我的教育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无聊、苦闷、繁琐、疲惫……而我,还在为自己的教育创新而沾沾自喜:班级纪律好了,对话交流多了,学生们也文了许多,然而,此刻面对学生的叩问,我不禁一怔:是啊,我关注学生的需要了吗?每个人都有这样几种与生俱来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毋容置疑,案例中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文明的生活、自由的袒露心声……然而,并非善意的教育都是智慧的教育,也并非善意的教育都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关注生命的需要,首先要多一些选择,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近期的努力目标,自主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关注生命的需要,还要少一些牺牲。现在有些学校的德育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是以牺牲学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为代价的,并非学生主体的需要。关注生命的个性〔案例〕十月一日前夕,学校要求各班组织开展“我为祖国献礼”的主题班会活动。我无暇辅导,只在晨会上简单地了几句,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搞”,我全力支持。转眼间,班会课的时间到了,一走进教室,我就被一股浓烈的国庆氛围感染了,墙壁、黑板、屋顶都布置一新,就连日光灯也蒙上一层漂亮的彩纸。活动开始了:学生们有的朗诵自己写的诗歌,有的用画笔描绘家乡新貌,有的合作展览自己拍摄的照片……一堂40分钟的班会课,学生们在自主的活动中自由的展示着自己的创意,生命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反思〕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们用事实教育了我:什么是生命的个性?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并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内敛走向凸显。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教师任何的勃然大怒、严厉呵斥、横加干涉、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个性陷入依附、封闭和内敛。关注生命的个性,还要促进多元沟通。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从而健全个性、完善个性。关注生命的发展〔案例〕班级举行了一次中队委改选,一向担任中队长的小军落选了。下午,他的妈妈跑来问情况,说实话,小军确实有当中队长的才能,但我思量再三,还是没有答应,我耐心地跟小军谈话,告诉他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竞争,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总会有失败,有挫折,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挫折中发现希望的曙光。他停止了哭泣,但眼里又是一片茫然。我又趁热打铁,鼓励他尝试担任小队长,并告诉他这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他答应了。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再度当选为中队长。〔反思〕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这种生命的和谐发展在内容上应该是“合格+特长”的特色发展,在时间上应该是“现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在内容上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合格”是教育的底线,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学习,学会健体”案例中的小军,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但并不具备应有的耐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