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去中心化”倾向.docx
上传人:小长****6淑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去中心化”倾向.docx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去中心化”倾向.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去中心化”倾向[内容提要]本文以“去中心化”概念的阐述为基础,从电视民当新闻发展过程中“去中心化”策略运用出发,集中描述民生新闻节目中选题内容、包装形式的“去中心化”倾向。[关键词]去中心化;电视民生新闻;受众需求一、民生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新策略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以及城市电视台之间白热化的竞争,民生新闻的兴起为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革带来了新机遇。2007-2008白玉兰论坛中有关专家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实录》中指出,现在新闻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关注受众需求、强化平民视角,使民生新闻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民生新闻的特点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它更注重发掘自己的本土化资源优势,关心的是本地受众身边的事情,突出了平民化与本土化的特点。民生新闻被城市电视台作为“新闻立台”战略的新选择。它改变了以往传播为主体的播报方式,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成为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民生新闻中日益突显出“去中心化”倾向。所谓“去中心化”,在具体应用中表现为:对某一文本的关注点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边缘,以及被隐瞒、掩盖掉的部分。当电视新闻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过程就是建构那些与观众切身经验利益相关,但以往却处于边缘意义的过程。这一改变过程暗合了后现代的解构之风,它将原本宏大的视野转变为对人们生活及细节的关注,人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对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加以关注。表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语态由教化向沟通过渡、选材也由精英向平民生活方式转变等等,这就意味新闻传播在方式和内容上更加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二、“去中心化”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表现今天,民生新闻以贴近市民的姿态走进百姓的生活空间,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它关心社会的普遍层面、再现百姓的生存状态。新闻的选题如何使民生新闻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在报道中强化社会主流意识,优化报道内容的结构,侧重报道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规、政策的新动向,力求在服务性和贴近性上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整合资讯,提炼出报道内容的创新意义。“去中心化”策略给电视民生新闻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了传播话语权和语态的转变,但在这种策略的实施运用中必须注重度的把握,使“去中心化”理念更好地为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目前在南京出现了首倡“公共新闻”的电视新闻栏目《1860新闻眼》,它的报道理念是将“民生新闻”延伸为“公共新闻”。原来民生新闻是把受众定位为老百姓或者大众,而公共新闻是公众,公众本身的内涵比大众应该说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公众的权益的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公众的存在会形成一种公民的权力,公民的权力就是对政府的一种监督。所以媒体为了公众的利益,更应该关心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重大公众问题。而不是关心某个名人的丑闻或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与我们培育文明的、高素质的和谐社会目标是相违离的。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致力于提高受众在获得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比如,杭州市政府通过浙江卫视新闻栏目《1818黄金眼》向市民征求意见:杭州市展览馆建在哪儿最合适?在4个候选地址上由老百姓选出心目中的最佳位置。让这些以往由政府决策的大事成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和百姓可以发表见解的议题,而民众的意见,最终成为政府意志付诸实施的推动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它赋予了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这也正是公共新闻的价值所在。民生新闻的公共性更加重视媒体的导向,立足公共利益,汇聚社会多元的声音,就公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计选题,使公民能够加入到公共讨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互动性和主动性的优势。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公共新闻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后续发展阶段。这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是一大进步和自我超越。因此,如何将“去中心化”的优势与公共新闻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赋予民生新闻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成为理论界和业界新的研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