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小抄(一).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心理学小抄(一).doc

教育心理学小抄(一).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而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师的成长之路:过程是从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善于反思的新手)—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教育实践,创设提高的机会,推进教师成长;应提供发展平台,相信教师能力;应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教师应该学会实践与反思,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专家教师的知识结构:内容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实践知识(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领域和其他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教育家的素质结构:包括国际的学术视野、传统文化根基、丰富的教育实践、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家具有哲人的气质,教育家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教研意识,有实践反思的习惯,会设定教研课题,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图式:1、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2、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3、皮亚杰将智力或认知发展,解释为个体的图式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凡在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简单地说: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例: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手去抓,握住后摇晃拔浪鼓。这系列的动作包括视、听、抓握及晃动等,这样一个行为模式显然是有其神经系统生理基础的,完成这一行为的神经系统生理基础即是这一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图式。同化:个体运用既有图式处理所面对之问题,也就是将新遇见的事物吸纳到既有图式之内,或是既有知识的类推运用。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顺应(或顺化,accommodation)在既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为符合环境要求,主动修改其既有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皮亚杰认为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2)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3)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2)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