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命题走向分析怎样考.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202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A命题走向分析怎样考.pptx

A命题走向分析怎样考.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考综合素质和能力(一)高考命题与新课改的关系1.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具有同步性①新课程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双基”获得过程同时成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程。②新课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③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④新课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命题走向:以能力立意,以现实问题命题。2.什么是“以能力立意”?能力①获取和解读信息a.从试题中获取信息b.提炼有效信息c.形成综合性解读1997年高考35题“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看待这种经济现象:首先审题准确:人才、资源、流动、经济现象其次把握信息实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最后,回应情境作答:①这是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②任其发展不利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经济落后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东部支援中西部。有些考生只围绕“江水为什么向东流”,只能望水兴叹。2005年春季高考题38题:信用话题三个设问涉及信用缺失原因、信用意识意义、信用建议措施。知识界定:①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交易原则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行为导向作用③党的领导、立法、行政、司法、监督知识调用:①市场缺陷中的自发性而不是盲目性,交易原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不是自愿平等原则②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三者利益③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各司其职③描述和阐述事物a.准确描述事物特征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对事物进行完整阐述2005年春季高考40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①描述材料给出的四方面情境“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经济的互补性”、“区位因素”,从四方面情境中去说明意义。②自由贸易区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区域化发展。关税是运用客观调控,经济互补性和区位因素,实质是双方贸易的比较优势。东盟隐含“我国西部大开发”③完整阐述:有利于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降低关税,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通过比较优势,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④论证和探讨问题a.运用逻方法论证问题b.观点明确、表达清晰、逻辑严密c.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体现创新思维2005年春季高考38题①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对论证问题进行“建构”,一是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深度、广度和变通度,二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②观点明确: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表述清晰:市场调节局限性,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存要求,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逻辑严密:从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导出形成讲诚信的良好氛围。③创新思维:不是一般的“依法治国”;而是从依法治国演绎出具有特殊性的“推进政府信用制度”上的依法治国。试题设计三个要素①立意:试题确立的主题(中心思想)是设计的核心②情境:立意表达的具体化③设问:对回答内容的具体规定立意:从整体上把握试题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二)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B.复习重点难点把握(考什么?)以生产力发展规律一以贯之以劳动价值观(基础理论)统领全册让学生思维随价格一起波动树立劳动观点和竞争意识“办事情——行动的指南把哲学当作方法论来学培养学生既唯物又辩证的思维方式2.世界观与方法论必须统一3、概念必须透切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4.关系必须理顺联系三、政治学C、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怎样改?)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10~15题。11.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1.难易度:本题属于因果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能力,符合考试说明要求。2.把握度:考生只要明确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就能明确作出选择。3.答题要领:长三角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机制比较成熟,而B、C、D三个选项却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分析。4.特别提示:要弄清选择题的题干指向,是因果选择。5.例题: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里说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指资源必须配给(C)A.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B.能带来利润的企业C.社会经济效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