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协同演化理论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协同演化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西方学者对协同演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演化的涵义、特征和类型等方面,而对协同演化的应用研究则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重点是组织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个体与制度的协同演化等。协同演化理论独特的分析范式和广泛的包容性使其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同时,协同演化的理论框架还不够精炼,对实证研究也提出了种种苛刻的条件,因此,协同演化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关键词:协同演化环境制度演化经济学协同演化(Co-evolution),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1964年,生物学家Ehrlich和Raven(1964)首先提出了“协同演化”的概念,而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学、天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协同演化的研究高潮,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了协同演化的理论体系,并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协同演化的理论研究(一)协同演化的涵义作为一个术语,协同演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Ehrlich和Raven(1964)合作的一篇题为《蝴蝶与植物:关于协同演化的研究》的论文中。他们通过研究蝴蝶与花草类植物间的关系发现,某类植物吸引或排斥某些特定的蝴蝶,而某类蝴蝶也只喜欢某些特定的植物。据此,他们认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并协同演化的。最早研究并系统地将协同演化概念运用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领域的学者Norgaard(1985)认为,协同演化不仅是“协同”的,更是“演化”的,是“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演化关系”。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协同演化主要反映了知识、价值、组织、技术和环境等五个子系统的长期反馈关系。Hodgson(2002)认为,协同演化是指一方改变另一方的适应图景,进而改变双方的平均适应,反之亦然。Murmann(2003)对协同演化和并行发展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协同演化要求双方必须拥有改变对方适应性特征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并行发展则是指双方对一个环境的同时适应。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互为因果关系都能够成为互动者之间协同演化的反馈机制,只有那些决定互动者适应性特征变化的关系才能够促进协同演化。Jouhtio(2006)则对协同演化做了如下定义:协同演化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相互依赖的物种上的持续变化,它们的演化轨迹相互交织、相互适应。在这里,物种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指共生关系、共栖关系和竞争关系。无论怎样去定义,协同演化的本质是确定的,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持续地互动与演变,且演化路径互相纠结的现象。(二)协同演化的特征协同演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主体间双向因果关系是协同演化的核心概念。协同演化理论与单因素决定论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协同演化强调互动主体双方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演化。尤其是在关系复杂的系统中,一个互动者可能同时与多个其他互动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也就经常表现为多向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多向因果关系的存在,使得新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在所有互动群体中,进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多向互动与其他系统建立起反馈关系。也就是说,变化是内生的,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可能是由互为因果关系的多个变量引致的。所以,试图在复杂系统中区分决定性变量和非决定性变量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2多层嵌套在新古典传统中,个体被预设成是超越社会结构的独立存在,文化、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对个体行为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都被忽略了。而演化理论探索者则重视对嵌入性的研究,坚持把个体行为嵌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多层嵌套是指协同演化不仅仅发生在一个层级中,还可能发生在其他较低或较高层级中,而且还会发生在层级之间。协同演化是一个跨界现象,既包括内部微观主体的协同演化,也包括与外部环境的宏观协同演化,并且这些不同层次的演化是交互嵌套、难以区分的。微观行为主体的活动经常会产生宏观上的效果,宏观层面的演化也会对微观层面的演化产生影响。可见,层级间互动的演化,是多层级协同演化的重要特征。3非线性由于系统变量具有多因多果的动态关系,因此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变量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也就不应该也无法被简约成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协同演化由一系列连续的反馈路径构成,层级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这就使得一个组织的演化可能最终导致其他组织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而且群体间的协同演化作为非决定性反馈路径的结果,其演化方式同样是难以预料的。另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