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14525.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14525.pdf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14525.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并且开列出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札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最可观者”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代的学术笔记有500多种。学术笔记已经成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阎若璩的《潜邱札记》便开清代朴学之风。立足不同时期的清代学术笔记,我们能够一窥清代学术的演进路途。(摘编自杨艳秋《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古代学术笔记的传统》)试卷,材料二: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谈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以清代训诂学研究为例略作考察,即可知札记是清代学者训诂研究成果常见的载体形态。清代(尤其是乾嘉两朝)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臧琳《经义杂记》、王鸣盛《蛾术编》、赵翼《陔余丛考》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古代学术札记多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正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古代学术札记缺乏形式上的系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