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预设过程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4、揭题二、自主学习1、自学书P33-35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质疑、解决。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三、巩固运用1、口算:练习六第1题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2、102×1398×13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14口算训练P15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2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7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复习二、学习新课三、课堂练习四、课堂作业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2.什么叫乘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3.口算:15×2×12=25×4×17=35×2×9=125×8×3=45×2×8=4×15×13=4.引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板书课题)1.学习例3(1)出示例3(2)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能凑成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3)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4)指名学生板演。(5)请板演者讲讲是如何想的`?2.学习“试一试”第1题(1)怎样算比较简便?(2)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3)集体订正。3.学习例4(1)出示例4(2)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3)学生试着完成,指名学生讲方法。4.学习“练一练”第2题。(1)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3)集体订正。1.练习十七第5题。2.练习十七第6题。练习十七第6、7题。课后感受在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生们学得还算不错。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3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培养能力。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1.26×305=305×()2.(246×8)×125=246×(8×)3.214+678=678+()4.225+(75+437)=(225+75)十()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第四小题呢?”“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