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课堂场景回放:出示组合图形:这是什么样的图形?能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么?生:五边形,没有直接求面积的公式像这样的不规章徒刑,如何求面积?生:分成2个我们学过会求面积的图形你想怎么样分?生1: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求它们的面积和生2:分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求它们的面积和生3:补上一局部,用长方形面积减梯形师:哪一种分法更简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一种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策略。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学问、方法的学问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的整体,只有发挥这个整体中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功能,才能取得最正确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本堂课制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在教学中,先不给出数据,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广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依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最正确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想,逐步绽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尽管还是课本的内容,但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习的欢悦和胜利。教材在这儿已经完全成为学生驾驭学习的工具和成长的阶梯了,真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效劳,这或许就是教材重组的意义所在吧!课堂也存在缺乏,比方说对例题学习可设计一些思索提示,让学生在思索的根底上尝试解决,学生有需要的话点击提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获得胜利的情感体验。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也可围绕肯定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探究,查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将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通过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利于综合利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问,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胜利之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进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在例4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房子侧面墙的外形是有哪几个根本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没有感到困难,特别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1)组合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米房)正方形的面积=5×5=25(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5+25=30(平方米)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你还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教师的发问引起思索,从而消失了如下算法:(2)组合图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5+5+2)×(5÷2)÷2=12×2.5÷2=15(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15×2=30(平方米)(3))组合图形的面积=长方形-2个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5+5+2)×5=35(平方米)2个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35-5=30(平方米)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才智的火花,同时也提醒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是分割法: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洁的规章图形,分别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最终求出它们的面积的和。二是挖空法:把多边形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规章图形,计算它的面积以后,再减去空缺局部的面积。三是割补法:就是把图形的某一局部割下来补到另一局部上,使它变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再进展计算。四是折叠法:把组合图形折成几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先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再求几个图形的面积之和。缺乏之处:学生对于多种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敏捷的现象,个别学生消失拆分的图形的数据不完备,导致消失错误。再教设计:根本方法把握,主要从和与差的两种方法教学会比拟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