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形势述评.ppt
上传人:是向****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安全生产形势述评.ppt

安全生产形势述评.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生产状况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以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例,美国是0.039,一年仅死亡30多人。波兰为0。26,南非为0。13,印度为0。42,而我国高达4。17。即使设备和条件都有一定基础的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也在1以上。又如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发达国家一般为5左右,我国去年为12.3。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2004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1086起,死亡1264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12.28%和14.07%;其中共发生建筑施工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42起,死亡175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12.5%和18.6%。全国有24个地区建筑施工死亡事故起数下降,全国下降平均值为12.28%,下降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19个地区。其中下降幅度超过40%的有江西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自治区6个省区。有7个地区的建筑施工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同期上升,分别为:海南省、河南省、广西省、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2004年发生建筑施工事故最多的是浙江省,发生事故98起,死亡108人。全国共有22个地区发生了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其中发生1起三级事故的有12个地区,发生2起三级事故的有6个地区,发生3起三级事故的有2个地区,发生6起三级及以上事故的有2个地区。2004年,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别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含机具伤害和起重伤害)和触电等类型,这些类型事故的死亡人数分别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2.85%、14.87%、10.28%、9.3%和7.4%,总计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4.77%。在事故部位方面,在临边洞口处作业发生的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0.33%;在各类脚手架上作业的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3.29;安装、拆除龙门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机的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9.18%;安装、拆除塔吊的事故死亡人数占事故总数的8.15%;土石方坍塌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85%;因模板支撑失稳倒塌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2%;施工机具造成的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8%。42起三级事故的类别主要是施工坍塌、高处坠落、中毒、触电和机具伤害。施工坍塌事故共发生20起,占三级事故总数的47.62%;死亡76人,占三级事故死亡总人数的43.42%。高处坠落事故共发生13起,占三级事故起数的30.95%;死亡66人,占三级事故死亡总人数的37.71%。中毒窒息事故共5起,占三级事故总数11.9%;死亡20人,占三级事故死亡总数的11.43%。触电事故共2起,死亡7人,都是由于施工中碰触经过施工现场边缘的外电线路造成的。机具伤害事故共2起,死亡6人。42起三级事故分别发生在新建房屋建筑工程、新建市政工程、拆除工程和市政管道维修工程中;发生在城市里的共26起,发生在县里的6起,发生在村镇的10起。2004年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向稳定好转,事故类型仍以“五大伤害”为主,从每起事故的死亡人数看,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仍占大多数;从事故发生的工程类别来看(以三级事故为分析对象),以新建房屋建筑工程为主;从事故发生的地域来看,以城市居多;从事故发生的频率来看,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声誉,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和悲痛,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阴阳合同、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2、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还停留在过去“三控二管一协调”的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上,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还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不能有效的开展安全监理工作,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3、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管理人员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健全,安全投入不足,甚至有的企业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4、有的县(市)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人员缺编,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处罚依据,安监站安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5、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大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个问题非常突出。6、由于建筑市场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