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doc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题目作者及工作单位☆反思要求:反思要求:《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徐文奇右玉一中基本信息1.学完本门学科课程后,选择本课程相关模块的某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中要体现自己学习前后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不少于400字)。2.简单描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3.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4.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5.反思自己在学完本门学科课程后对该节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有哪些理念、方式或方法上的改变?首先我描述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是几组图片,提问:大家看这些山的形态一样吗?答:不一样。教师:可见山的分类有多种,我们平时常常见到的有断块山、褶皱山和火山。那么(指着图片)大家猜测一下这些山分别属于那一种类型。学生。。。。。。。。。(让大家对各种山的形态有几个大致的了解)过度: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学习各种山的成因、及其特性课时1、褶皱山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教学思路: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并思考1.教师:岩石圈中的岩层呈现层状分布为岩层。看图4,完成下列问题。(1)在正常状况下形成的岩层是()与地表(填“平行”或“垂直”,而且越往下岩)层越()“老”或“新”()(2).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用课本模拟。归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较褶皱。(强调起码要有两个弯曲,这些弯曲时连续的,塑性变形时指产生不可逆的永久变形)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多媒体很好的展示)二、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1、认识背斜和向斜演示多媒体(直观清楚)教师:表格总结褶曲的形态、岩层的形态、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地貌(启发式总结)2、地形倒置的形成3、读图7,判断甲乙两处()处是背斜()处是向斜。为什么向斜成山,背斜成谷?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总结背斜顶部受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提醒:地表的形态不能作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的判断标准。三.褶皱山1.教师:有背斜或者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底,统称为褶皱山。2.世界两大褶皱山系(1)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2)横贯亚欧大陆中西部的()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授课中要注意“修隧道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修随到是安全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工程量、拱形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这不部分要表述清楚。另外学生在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块的成因不是很清楚,这一部分我想可以去请教物理教师通俗地让大家理解张力,及压力的概念。如果再上这一节课,我可能更多地会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整洁课堂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些版图、视频、动画、实验等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反思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