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并购讲义.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股权并购讲义.doc

股权并购讲义.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讲义稿第一部分公司内部治理理论一、有关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暨委托代理理论历史发展脉络1776亚当〃斯密《国富论》——首倡公司治理问题最早注意到公司治理问题的是亚当〃斯密。1923年,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制序的经济研究》明确指出公司所有和控制相分离的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缺位所有制”理论。1932年,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首次明确提出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1966年,R〃拉纳,《1929年和1963年最大200家非金融公司的控制权与所有权》以实证材料揭示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进一步验证了Berle和Means的结论。1981,威廉姆森,《现代公司:起源、演进、特征》美国经济学家奥立夫〃威廉姆森在其篇幅宏大的论文《现代公司:起源、演进、特征》中指出:公司制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责任有限,二是股权的可转让性。此理论构成了公司股权收购的基础理论。1987,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钱德勒认为,股权分散的加剧和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拥有专门管理知识并垄断了专门经营信息的经理实际上掌握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两权分离”。?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公司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即委托代理理论中所指的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代理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具有不同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诉求,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所以,公司治理结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代理风险问题,即如何使代理人履行忠实义务,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经营者为所有者(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两权分离理论1两权分离理论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它是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而产生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利、米恩斯和钱德勒等。二、公司治理含义和基本模式(一)含义: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在我国的台湾地区称为公司统制,香港则译为公司管制。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BobTricker在1984年出版的《公司治理》一书中,首先论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二)公司治理模式因各国金融体制、股权结构、市场约束、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学术界通常把公司治理的模式分为英美一元制模式和德日二元制模式。1、英美单层制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单层制(又称一元制)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CEO和高管层。董事会集执行职能与监督职能与一身,监督职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立董事制度来实现。公司业务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不分离。其典型特征就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依赖外部市场体系对企业进行监控,体现了股东中心主义。除美国、英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采用了这种模式。2、德日双层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德日双层制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公司实行共同控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2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设立监事会来监督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来自公司的股东和公司职工,对公司经营进行共同监督。在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监督董事会,执行董事与监督董事不能兼任;在日本的公司治理中,公司的监督职能则由独立监察人行使。3、中国公司治理模式过去5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由长时期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与整体经济制度发展相适应,中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以前的行政治理时期;1978-1992年的计划与市场双轨治理时期;以及1993年至今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时期。公司化改制阶段这一时期的企业治理改革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公司)制度开始的。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2月颁布(1994年7月实施)的《公司法》为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公司法》奠定了中国目前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中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1、内部人控制模式2、控股股东模式这两种模式甚至常常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