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 统编版高.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 统编版高.pdf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统编版高.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一、情景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泻、坐、岂、踯、躅”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2.B3.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并非真的“安于命运”。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既考查诗歌的技巧,又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明确“比兴”这一概念,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同时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开头两句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