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落花生教案落花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落花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落花生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⑴种花生、收花生。⑵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⑶吃花生时的议论。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⑴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⑵质疑、解疑: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3、指导感情朗读。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落花生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关键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关键: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板书课题、落花生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认识生字新词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3、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讲读父亲的话(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七、讲读“我”的话1、什么叫只讲体面?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小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板书设计:落花生谈花生——论花生(要……不要……)落花生教案3教材分析:《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