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想到的——长沙惟楚竞才 喻治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想到的——长沙惟楚竞才 喻治江.doc

读《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想到的——长沙惟楚竞才喻治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想到的喻治江前日从手机新闻中读到一则新闻:河北一名研究生毕业后回家种地,其父难以接受该生没有混到“铁饭碗”的事实,故服毒自杀!内心震撼,伴随唏嘘!尤其,作为一名在职的教育工作者,真可谓感慨良多。为社会的不公平愤慨?为该秀才的不遇而疾呼?我想都不是,带着职业习惯,我开始分析这个现象后面的本质。首先,会很自然的随大流抱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可恶的“高考科举”,引无数青春少年梦断于人生最美的“18年华”;也恨这个与文明社会极不相符的“教育过程”,天下惟分数论,导致如许多的孩子为考试忧,数万计的家庭为排名愁。奈何?尔又如何?二说,且不说我国教育制度如何如何,也不论教育现状怎样怎样,只想问一句:培养了那么多的大学生,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呢?看央视新闻,得到的总是一个一个好消息,诸如“大学生就业率逐年得到提高。。。。。。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是没有错,国家是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可是基层的执行力呢?如何?倒是各类大专院校亡命扩招的新闻不绝于耳。想当初,谁家里要是出一名大学生,那简直是天大的喜事,总是要“办酒席”庆祝的,轻则放一场电影,甚至还要请“花鼓戏”热闹几天。。。。。。而今,河北那名研究生的命运,似乎是对那些年“办酒席”的怦然讽刺。也许,世道真的变了!忆起百度上一名命运与那名研究生雷同的“被就业”如此留言:问: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怎么样?答:“非常困难,我是985院校的研究生,每年这个时候,班里签约的达到三分之二,现在只有5、6个人。据院里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就业情况不及每年的三分之一。企业来的很多,但是招的人非常少,一般是只招5个,10个算是很多了今年中兴和华为招的人都特别的少,每年我班华为和中兴能签一半,今年中兴在我们学校就招了10个,华为稍多,但我们班也只签了一个。晕,让不让人活了”。再者,出现“研究生种地,父亲服毒自杀”这一现象也不全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记得在我的办公室下面就有一家“长沙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这些资源是不是该很好的利用呢?在新闻原文中了解到,该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普遍现象,所以会出现很多一毕业就会“双失”的毕业生,既失学,又失业!有的大学里开设的专业根本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而设定,有的完全为了迎合眼前的热门行业和考生的眼前需求,为了抢生源、抢财源而定设专业。四年之后,有的专业就“过剩”了,奇怪的是,很多企业一直叫苦招不到人,为什么?---谁不懂啊?那么,是不是可以建议那个种地的秀才,干脆改行吧,不一定非得靠“历史”(该生学历史专业的)赚钱,可以去卖猪肉啊,早些年不是有个卖猪肉的大学生火了吗?可以在家搞种植啊,哦,对了,就是为种地这事他老父亲才服毒的,我在想,问题是不是出在沟通上呢?假设:研究生回家种地之前做一个很完善的计划,拿出一套可以说服老父亲的方案来,甚至能想办法拿点点赞助或者政府扶助基金,其父亲也不至于自杀吧,我估计老父亲会当好儿子的帮手,会开开心心的跟在研究生儿子后面做回科技型农民。遗憾,没有假设!带着一丝痛意,回头看看前来我办公室接受咨询的家长,清一色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绩来的,有的人还没有进来就开始叫开了:叫你们校长给我找个好老师啊。。。。。。很多时候我都被搞困惑了: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就是考个好大学?教育就是读更多的书?记得我的恩师教过我这样写“教”字:孝+文=教。今天,很多的家长却有些不认可了,为什么?因为只要分数了,以为分数就是文化,以为分数就是无敌的闯关武器。是的,读书的这些年,分数的确是最好的闯关武器,可是毕业后呢?靠什么闯社会?靠什么立足“江湖”?我想是综合素质,我想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人必然是那个“孝+文----懂孝道且有文化的人”!联系那名研究生,如果他一开始就懂孝道,还至于跟父亲“对着干”吗(新闻中提到,父亲为了供他读书,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了,父亲一再反对其在家种地);如果他一开始就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至于在“历史”面前“失业”吗?我觉得,要分数没有错,但是要看综合分数;考大学考研究生没有错,但是要一专多能,要忍辱负重,要懂得骑驴找马;回家种地也没有错,毕竟行行出状元,但是要有计划,有方案,别冷不丁放下笔头去扛锄头,“历史”肯定种不出庄稼来,要不然袁隆平老师才真要“下岗失业”了。最重要的是,当前的中小学生家长们,您想让您的孩子做什么?大学?研究生?博士?卖猪肉?种地。。。。。。。最后,针对这则新闻,我不想“哀其不幸”,也无需“怒其不争”。孩子也是无辜的,倒是那些可以帮助孩子们,能改变某种非健康现象的人们,请你们多想想吧,为了自己的孩子,或者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