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口语交际课不是“鸡肋”——口语交际课教学之我见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课这一新课型也应运而生。然而,陈旧的教育思想使教师们忽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也形同虚设,俨然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眼中的“鸡肋”。如何激活口语交际课,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为口语交际课预热;并从营造课堂氛围、挖掘教材、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等三个方面来优化交际策略,让交际课真正“活”起来。关键字:激活口语课措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几经改革的小学语文课本,也应运而生了“口语交际”这一新课型。然而,一些教师却因为考试不考又要占用整整一节课为由,草草将之带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形同虚设,俨然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眼中的“鸡肋”。口语交际课到底有没有必要上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口语表达、应变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更使人们不断地注重自己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而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特殊的竞技场,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孩子充满了自信,越说越好;反之,不善言辞的孩子日趋封闭,即使勉强张嘴,说话不简洁、不规范、词不达意,缺乏条理性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通过“口语交际课”给学生提供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平台,让学生的语言散发应有的迷人魅力。一、重视课前预习,为口语交际课预热。口语交际课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材上往往只有一段很少的内容提示,很难激发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因此,课前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交际内容有关的资料,使交际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丰腴起来。例如:六年级的《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五年级的《水浒故事擂台赛》和《介绍世界名城》等口语交际课,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往往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因此,课前动员学生做好搜集文字资料、图片剪贴、调查采访等预习,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学生各种时间、空间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课前准备也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有条件的,可以提前一两天布置,而准备的内容比较繁琐,可以提前三到五天的时间布置。对于《七嘴八舌话环保》、《学会申诉》、《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实践活动,课前预习就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为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总之,课前预习是为上好口语交际课做预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二、优化“交际”策略,让交际课“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具有时代特征。不难看出,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口语交际课在学生听、说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培养学生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优化交际的策略,才能使口语交际课“活”起来。1、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口语交际往往需要有情感的积淀,才能有感而发,抒发心声。因此,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是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例如教学《健康小顾问》一课,如果只是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健康资料,孩子们往往会干巴巴的读自己的摘抄,这样的交际课既枯燥,又毫无生机。所以,我从“对号入座”这一环节入手,出示了学生平时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饭前不洗手,随地吐痰,购买小摊点上的垃圾食品……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自检和同学检举的情况下很快就对号入座,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时,班级的氛围浓厚,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争做这个健康小顾问,帮助“病号”对症下药呢?可见,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口语交际课事半功倍。2、挖掘教材,指导学生锻炼各种能力。口语交际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之外,还要有交往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等等。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做人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因此,口语交际课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因交流而互相启发,各种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就以《学会解释》为例,其中有一个话题是“××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一位阿姨走过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到了?'”这个练习至少有三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要有爱心和是非心。二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做到有理有据。课上许多学生是这样解释的:“阿姨,我没有碰妹妹,她是自己摔倒的,我是把她扶起来的。(注:理由不充分,阿姨会信吗?)”还有的这样解释:“阿姨,我是把妹妹扶起来的,如果我把她碰到了,她一定会大闹,更不会让我扶的。(注:有理有据,差不多)”这样简单的解释往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