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环境正义运动发端于美国,但是环境不正义的现象却发生在各个国家乃至全球社会普遍存在,环境正义运动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实践中的“环境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环境保护中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问题在日益突显,由此引发的环境正义运动,不但在西方国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世界的许多角落和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环境正义问题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着,因为环境正义问题的实质是考察环境利益和负担的社会分配问题,所以在逻辑上它必然要超越环境种族主义或废弃物处理等环境正义最初的议题范围。只要一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分配领域的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就可能或隐或显地渗透在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环境领域的不平等只是其他领域之社会不平等的自然延续。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历史经验表明,现代经济繁荣往往是以高污染为代价的,处于现代化中期的中国也不例外。生态破坏与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压力、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搅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累积成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物与物关系的背后,从来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地区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公。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随着环境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环境正义的概念作为一个强调生命甚至是所有形式的生命的使用价值并反对财富、权力和技术的的利益的概念,正在逐步抓住人们的心灵和当局的政策”。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这些环境不正义的表现会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是在什么情形下完成其社会建构的?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粗浅的研究。一、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表现虽然在环境论理学在我国兴起之初,就陆续有学者关注和研究环境论理学中的正义问题,但是基本上都限于理论性研究。学者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普遍认为环境论理学中的正义问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划分为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另外,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来研究环境保护中的正义问题,是我国目前对环境正义现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立场的关注使得许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代内环境正义中的国家环境正义问题上。这对于揭示发达国家逃避对环境危机所应付的责任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缺陷在于忽视了对我国所存在的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对于我国存在的环境正义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国际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地区层次的环境公平问题(包括东西部环境不公平和城乡环境不公平)和阶层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环境不公平之外,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环境公平问题。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存在四种环境分配不正义即环境地理和自然上的分配不正义、工业选址所带来的环境分配不正义、法律标准的设定造成的环境不正义、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不正义。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我国环境正义问题表现的看法并不实质分歧。前两种看法和后一种看法看似千差万别,其实只是认识角度的不同而已。前两者看法是从环境问题表现的不同场所和层面而言的,后一种看法则是从环境正义问题的形成原因来说的。正是由于工业选址、法律标准、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了环境不正义。从表面上看,我国存在的城乡环境正义、区域环境正义、阶层环境正义等问题也都是由于工业选址、法律标准、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表现并不实质性分歧。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际环境正义、城乡环境正义、区域环境正义和阶层环境正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环境正义问题,既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解决、建构起来的“问题”。二、环境正义问题社会建构的一般规律著名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曾指出:为什么一些环境问题早就存在,但是只有到了特定时候才引起广泛注意?为什么有些环境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有些环境问题却默默无闻?其意在提醒人们:“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他们必须是经个人或组织的“建构”,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时才构成“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一般规律来看,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的一般过程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未曾意识到的一些环境危机得以凸显,接着最先获得与领会这些知识的社会精英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视角解读这些危机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扩散,广泛激发其环境意识与参与热情,从而引起环境退化的直接受害者及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的积极呼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