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十二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十二篇).docx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十二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十二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篇一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3)查阅苏轼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3.检查初读情况。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2.教师范读。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4.生读课文。(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师生合作读。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6.指名配乐读。【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2)借助注释来理解。(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4)结合插图理解。(5)小组讨论,问同学。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师:“方”是刚才的意思。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3.同桌互背。【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