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究力的分解桐庐中学郭金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学难念】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师生互动探究一](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教师:接下去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师生实验探究:我们将一小车放在测力台秤上标一下指针位置,小车的一端用细绳连接着力传感器,同学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挂钩码,即给小车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重为4.9N的钩码,请同学们在学案上记录下F=4.9N教师提问学生1:同学们在台秤和传感器的读数方面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一下!(传感器原先无读数,现在有读数了,台秤读数减小了)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该斜向上的拉力对小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一个竖直向上拉小车的效果和一个水平向右拉小车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学生)教师疑问过渡: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1和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2来代替这个斜向上的拉力F呢?师生继续实验:我们用一根细线通过滑轮水平向右拉小车,再用一根细线竖直通过滑轮竖直向上拉小车,通过调节钩码数量,使得传感器和台秤读数基本不变,这样F1、F2的作用效果与F完全相同,可以等效替代F1,这样用两个力去代替一个力就是力的分解,其中F是合力,F1、F2是分力。教师过渡提问:大家学过力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那么力的分解遵不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呢?教师提问学生2:请谈谈你的观点。教师:好,现在请大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刚才的F为合力,F1、F2为分力,在学案上画出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再借助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计算出F1、F2的大小,这里为了大家计算方便,F与水平方向夹角370,老师已事先调好。记得作图用尺。(教师巡视等待)教师继续提问学生2:计算结果是多少?好,接下来我们测一下刚才这两组钩码的重力F1、F2,发现与计算结果基本相等。看来力的分解的确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实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教师科学方法渗透:要探究一个规律,做这么一次实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行很多次的实验,并且要想办法改进实验装置,尽量地减少误差,课后同学们可以思考老师上课这个实验有哪些误差来源,你有什么相应的方法去改进?[学生自主探究](图片展示:滑梯、皮带传输机)教师疑问过渡:这里的滑梯,皮带传输机都是斜面,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教师:请同学们按照学案指导进行实验并把现象记录!学生自主探究1(分组合作):直尺,橡皮筋,物块学案指导:将带有橡皮筋的物块放在直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