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5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是我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制订本规划,主要阐明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是全校师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行动指南。一、“十一五”本科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学校以教育部水平评估和更名大学为契机,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凝炼形成生态化教育理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实施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一)主要成效1.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本科生已由2005年8813人增加到12588人(不含天目学院)。本科专业数从43个增加到52个,涉及八大专业门类,其中新增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45项,2009年国家奖获奖总数在省属高校中列第二名。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各1项。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从2005年的745人增加到999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32.7%提高到39.0%(其中教授119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从54.5%提高到80.5%(其中博士269人),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比例达到100%。教师队伍水平快速提升,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教指委成员5人,浙江省教指委成员14人。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31人、省151人才各层次34人、省教坛新秀5人。3.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费持续投入,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经费240万元/年。新增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从6门增加到23门,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承担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25项。学校在第六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4.注重生态化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凝炼形成“生态化教育理念”,推进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专业结构实现了以林为主向以农林为特色的转变,形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十一五”期间,探索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15项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并形成一定的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基点。5.教学投入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教学经费投入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本部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69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13万元。纸质图书114万册,电子图书82万种,折合生均图书100册。校园占地面积1952亩,校舍建筑面积41余万平方米,教室与实验室基本满足教学要求。6.优化教学管理制度与信息平台,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以推行学分制为契机,完善了学籍、选课、质量监控等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基于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还建立了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学生创新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存在问题一是优质办学资源不能满足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随着我校从林学院向农林大学转型,并提出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优质办学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专任教师中优质师资比例偏低,教授仅为14%,博士学位人员仅为30%。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中的主体,教学经验尚不丰富,学术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载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条件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二是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我校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新办专业有19个,占37%,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办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专业群优势不明显。现有专业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