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文科数学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质量分析----------许艳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173人,最高分94分(1)人,最低分3分(1)人,平均分44.13分,及格率1.2%,优秀率2.9%。一、试卷分析:本次数学试卷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试题难度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难度定位在与教材例、习题相当的水平上.试题选材新颖,联系实际,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力度,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另外,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设计了对课题学习内容的考查.试卷知识覆盖率高,贴近教材,强调基础,全卷对知识技能考评的定位比较准确,在全卷分值、考试时间方面符合高考要求,试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考查,有一定灵活性,但全卷区分度较差.总的来说,本次数学卷比较贴近本段的教学实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就试卷层面看,其表现有以下几点:1、以知识立意为主既注重对学生数学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性质的理解运用的考察,如试卷T1、2、3、6、8、11、12、16等,又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转化、运用和表达的考察,如试卷T5、7、13、15等。2、试题层次分明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是我省高考题的特点,一统试题在综合题的处理上延续了去年分步设问、分散难点的做法,进一步体现了多题多问把关的命题特点,易、中、难题比例大致符合考试说明中的3:5:2,各类题型的起点难度较低,阶梯递进,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一气呵成。3、能力与方法并重命题人在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下,一如既往地贯穿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突出了基本的数式计算、变形及计算方法的考查以及必须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保留了加大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力度,突出体现了整体思想、函数思想(如T9、T16、T20)、分类讨论(如T4、T20)、数形结合(如T5、T9等)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4、突出应用意识素质教育呼唤数学的应用意识。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增强了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重视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套文理科试题也着力了对应用问题的考查(如理T6、T17、T19,文T4、T17、T19等),选材新颖,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透出时代气息,有一定灵活性,更是考查了建模思想,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课改新理念,即n“学懂了没有?”——解决“是什么?”的问题;n“领悟了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n“会用了没有?”——解决“还有什么?”的问题;这应该是本次“一统”数学卷的一个亮点。观点2:试卷长度、题型与高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着重考察了代数主体知识,整个试卷注重基础,同时兼顾考察能力,试卷中试题平和,无偏、无怪题,试卷难度适中,注重应用问题,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距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不由得使我们对命题者的匠心独具表示敬意。我们认为“一统”数学卷是一套高质量、高水平的阶段性测试卷。二、学生出现的问题(1).学生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例如选择题第4小题,考察函数的单调性,部分学生不能从已知条件中提炼出结果。对于第8和12小题也烦的是同一问题。知识方法稍综合的试题得分率普遍较低,例如第18小题和第22小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例如第19,20小题;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学的运算问题还比较严重;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2).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好学生粗心,差学生厌学,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本次考试,注重基础,学生容易得到基本分,但从考试结果看仍有个别班级的成绩偏低,差分度偏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存在教材钻研不够,教学随意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或高或低,不能适应考评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盛行,以教代学,机械训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业布置、批改、讲评不到位,辅导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对差生缺乏长效管理.三、今后措施和教学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采取下面几点措施、策略:1.加强本备课组建设,提高备课质量.切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尊重教材的地位,我们既不能肆意拔高,更不能随意弱化.提倡教师分工协作,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挥群体优势,以提高备课质量.2.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质量.课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有效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技能训练,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反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