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复习生字,学会正确区分,书写形近字。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诗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3、通过做借书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重点难点:提高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能力。突破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万花筒1、出示形近字(卡片),生认读。2、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3、生仔细观察,找出异同。师随机揭示形近字概念。4、生互相探究这些字怎样书写,要注意些什么?要——耍爱——暖湿——温得——待5、生独立写,师巡视指导。(二)百宝箱1、展示(图片)水城威尼斯。2、生观察,看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讨论下自己的收获。3、师简单介绍水城威尼斯4、生带着感情,借助拼音读诗《水城威尼斯》5、同桌读,背比赛。6、生讨论诗中的两个问题:你说那一座古桥是真?哪一个月亮是假?(三)大舞台1、读云朵上的话。2、大交流借书卡怎样做?3、师引导学生按书中的借书卡的提示去做。4、生做,师巡视指导。(四)课堂小结。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联的发展历史。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那么你们猜谜底是什么呢?确切点说是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何写作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对联的奇妙世界来探索!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孔明笑答:请出题。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二、整体认知:(一)对联的含义:对联广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是均、镌刻并且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最短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说,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好诗。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而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正所谓对联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二)对联的起源:《宋史?世家?西蜀》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公,自命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而正式提出春联这个名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对联的特点:1、对仗工整: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具体要求为:(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一致。(4)内容相关或相反。2、平仄协调:上联末尾的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仄起平落。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对仗歌谣(节选)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