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早期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教育起源于劳动。而劳动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的。教育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和统一,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发展既同生产力的状况有关,又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制约着教育。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发展进程。马克思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们在劳动中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这就是说,一个人(劳动力)在生产上发挥的作用如何,同他们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而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主要靠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取决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这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没有被劳动者掌握之前,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可能由潜在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仍然要靠教育对人的培养与训练。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现存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要靠受过教育的人去实现。因此,教育也是科学技术于生产的手段。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掌握科学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越好,他们在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上的作用也就越大。所以要发展生产,就必须相应地发展教育。近代社会中,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大学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方法、技术的改革,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从上述意义上说,教育是生产斗争的工具,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教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人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遗传,主要指人的遗传素质,即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人体的任何发展都是谈不到的。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生理与心理特征。遗传素质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人们在发展上的个别特点。但就一般来说,这种差异是不大的。遗传在人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它仅仅是人发展的前提或可能条件。只有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能使这种可能条件得以发展,成为人的现实属性,形成人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以及性格、爱好等。“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环境,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社会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各式各样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环境影响人,人也在改变着环境。正是由于个体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环境才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人们就是在实践中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接受了客观的影响,从而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发展着自己。在同一环境中,由于个人的主观态度不同,他们各自的发展也不同。所以说,“环境宿命论”也是错误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环境只有在教育的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这是环境中影响人发展的一种自觉的因素。它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较好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遗传和环境而言的,绝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教育制约性而孤立地谈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总之,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环境和教育是辩证统一的,这反映在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