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docx
上传人:夏萍****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docx

《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摘要】: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喻文,是《文心雕龙》的鲜明特征。本文从定义、分类、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对《文心雕龙》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作一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认识。【关键词】:文心雕龙;器物之喻;定义;分类;意义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颇有相通之处。由器物制作经验发展衍化而来的术语,在文学创作中逐步固化为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与音乐、绘画、建筑、雕塑、铸造等艺术的融会贯通。至此,器物制作也就超越了手艺层面的意义,具有了强大的言说能力,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学经验。一、器物之喻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的器物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体而言,器物制作可以从人工器物与人为制作两个层面来理解。相对应的,对器物的引用和类比也就隐含了两个观念,一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自然境界,一是物有其序、物有其用的技艺境界。至此,器物之喻引申出自然与人工两个范畴,在文学上是区分作品创作和风格差异的标准。二、器物之喻的分类首先是相关工匠,如梓人、轮人、函人、矢人、刻工、乐工、染工、木工、织工、轮工、漆工、镕工、雕工、裁缝、陶匠、轮匠等。1、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刘勰以木工筑室和裁缝做衣为喻,认为文章写作与木工筑室和裁缝做衣一样,需处理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整体平衡。如《附会》篇曰:“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以木匠制轴之术为喻,旨在说明统领文章之术。轮毂集中了轮辐,体积虽小却是车轮的核心,这正如《总术》一篇是创作论的指导。如《总术》篇曰:“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以轮和枢为喻,旨在说明文章体制应圆通流转。事类得体,则如车轴管制车轮,门枢转动大门。文章的篇章字句互为关联,其中任何一部分都要服从于通篇的意旨,这样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事类》篇言:“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以裁缝为喻,旨在论述文字连缀的作用。文字连缀得当,可以弥补文章的某些缺陷,也可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如《章句》篇曰:“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2、文章的构思行文刘勰以陶工制陶和木工定墨为喻,认为陶工制陶转轮时,须虚静清洁,陶器才能成体。文章构思也如此,唯有静心锤炼,方得美文;而木匠根据绳墨的界限,砍去多余的木料,剩下理想的形象,这又与语言的提炼是相通的。正如《神思》篇言:“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3、文章的经营組织刘勰以纺工织布为喻。杼、轴,指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即用来持纬线的梭子和用来承经线的筘,被用来比喻诗文的组织和构思。如《神思》篇言:“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4、关于文章的文采刘勰以漆工涂漆和染工染色为喻,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依赖于文,无论天然之物还是人工之物。如《情采》篇言:“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还认为,文章应以质地为根本,以文采为外饰,质地的品相得以提升,文采的修饰有所依附,相得益彰。如《情采》篇曰:“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5、文章的语言修辞刘勰用刻工刻纹来比喻文采之精,以乐工作乐来比喻声律之谐。如《物色》篇所谓“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用心与精细,有如工匠雕刻龙纹,而材质要用花纹来装饰,就好像言辞要用文采来修饰。刘勰还认为,文章要音韵贴切,读来才有圆转自如之感。如《声律》篇曰:“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籥含定管,故无往而不一。”同时,书中还强调勤学苦练对写作的重要性,如《知音》篇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意思是说,在博采众长之后,才能精于术业,这是由博至专的必经之路。6、外界环境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刘勰以染工染丝为喻。染,原意用染料着色,引申为熏染、影响。以染工为喻,一是说明后天熏陶、染化对人的塑形作用,如《体性》曰:“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斲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童子学习之始应慎重,这正像木工制轮、染工染丝,一旦器物成形而采饰确定,则无法再变更。二是说明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序》曰:“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与时代风气、时代变迁这些外部因素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