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小忆****ng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新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新诗诞生时开始,现代诗人便注重从城市中汲取文学灵感,在器物和人性两个层面捕捉并呈现城市的风貌人情,将现实之城转化为心灵之城。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的诗学联系,也构成了新诗的重要传统。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的文化视野日趋开放。他们在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寻觅到城市这一全新的话语资源,并通过诗歌形式展开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郭沫若在《笔立山头展望》中盛赞都市物质文明,将轮船喷出的煤烟视作“黑色的牡丹”和“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倾力咏叹工业文明,隐含着一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期待和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诗人看待城市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们既能开掘城市的“力之美”,还能发现“恶之花”,透视物质社会对人性造成的种种压抑。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拆解与重构,现代诗人形成了复合的城市认知经验。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诗歌与城市的经验联结在“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笔下得到集中呈现。“现代派”诗人多选取城市符号入诗,尝试建立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并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的城市书写则更强调诗歌与现实情境的联系。穆旦的《城市的舞》、陈敬容的《冬日黄昏桥上》则将都市体验引入哲思层面,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诗的城市书写多被限定在类型化的题材范畴内,表现对工业建设的赞美,模态较为单一。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中国的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共同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一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如聂鑫森的《地铁》、曲有源的《立体交叉桥》等,洋溢着对城市新面貌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期盼。还有一部分诗人明确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特别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出现了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他们宣称要替诗歌在城市环境里制造现代的产床,其文本的原创性品质极强。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21世纪以来,一些文化中心城市出现了大量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诗人立足民间视角,借助艺术沙龙和跨媒介传播等形式,解析城市文化肌理,反思人与城市的关系。此外,21世纪诗坛还涌现出一批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如杨克、梁平、赵丽宏等。他们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探析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空间,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如赵丽宏的《沧桑之城》和梁平的《重庆书》两部作品,力求从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细节中,打捞城市的文化记忆,锻造城市的精神品格,为从多角度诠释人与城市的关系创造了可能。(摘编自卢桢《中国新诗城市书写的文学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寻觅到除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的城市,以此作为全新的话语资源。B.“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C.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主要是因为“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将诗歌与城市的经验相联结。D.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以其极强的文本原创性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国新诗与城市的诗学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了城市文化对中国新诗生成与发展的影响。B.文章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例举聂鑫森、曲有源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的观点。D.文章最后一段从出现了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和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两方面,论述了新诗在21世纪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