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pdf

2024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乏力,作为多因素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或症候群特点之一,长期以来困扰着众多患者一医务人员。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的诊断与管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经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和多轮专家讨论,形成了《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一、定义乏力(fatigue)指个体主观感觉体力下降,伴困倦、虚弱或疲乏等症状。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1个月内)和慢性乏力(6个月以上)。按病因可分为生理性乏力与病理性乏力,其中生理性乏力常与心理压力、睡眠障碍等因素相关,病理性乏力可能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二、发病机制目前乏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从生理上来说,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代谢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反应供能。线粒体在人体的能量转换和生产中承担着核心的作用,缺乏运动可导致线粒体储备下降,引起乏力;与此同时,由于肌肉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供给,剧烈运动会增加肌肉能量需求,但线粒体产能有限,亦可出现乏力。神经递质及受体参与到肌肉-神经元-中枢的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乏力与线粒体功能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从病理上来说,不同疾病的乏力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目前关于疾病引起的乏力发病机制假说如下:(1)炎症理论:可能由病毒、细菌或肿瘤细胞等激活免疫系统释放促炎因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传导过程,从而出现乏力。(2)神经内分泌理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相关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调节机体情感情绪、能量储存消耗及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过程,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紊乱将打破机体内部的平衡,进而引起机体乏力。(3)其他理论:如可能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代谢异常、昼夜节律改变、5-羟色胶系统功能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三、治疗1.治疗原则全科医生应为乏力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以缓解其症状,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自我管理策略和药物治疗等。发现患者病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共同制定相应的认知行为管理计划。2治疗方案2.1生理性乏力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注意休息、改善睡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避免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和咖啡等;注意精神心理状态的调摄和情绪管理等。2.2病理性乏力病因明确的病理性乏力,应针对病因予相关治疗,对慢性疾病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病因尚不明确的病理性乏力,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适应慢性疾病,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应追踪观察、长期随访。对于轻度乏力患者,一般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中重度乏力患者,需要非药物与药物联合治疗方案。3治疗措施3.1非药物治疗包括充分休息、营养支持、运动锻炼、瑜伽、传统功法、认知行为及社会心理学干预等。以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癌因性疲乏为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分级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传统功法等康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和分级运动治疗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调整饮食结构和内容、均衡营养、规律饮食,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缓解疲劳。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和五行平衡功等传统功法具有调身、调息和调神优势,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癌因性疲乏患者,多种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瑜伽、认知行为疗法、阻力或有氧训练等联合应用更有助于减轻患者乏力的症状。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及两者的联合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活动锻炼及社会心理学干预作为一级证据推荐用于正在积极接受抗癌治疗及抗癌治疗结束后的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此外,睡眠疗法、亮白光疗法及营养管理等均可能缓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相关研究证明,无论病因如何,运动疗法与健康的睡眠质量均有助于缓解乏力的症状。3.2药物治疗乏力明确病因后,可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治疗等相关治疗以改善症状。由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国内外均缺乏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和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处理和减轻症状为主。部分对症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非成瘾性催眠药物、部分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等,虽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预后作用不大。癌因性疲乏患者药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