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湘教版)-最新资料“地球公转”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根据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与初中地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相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②注重用图像阐释地理知识。教材中涉及到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像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③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不会太陌生,课堂教学应该比较流畅。三、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地球公转知识时,可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突破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展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认识。六、教学准备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具使用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七、教学过程(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正是由于地球公转,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板书](一)地球公转(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教师归纳)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板书]3.黄赤交角(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