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作品赏析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李可染作品赏析doc.doc

李可染作品赏析doc.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代李可染国画家作品赏析李可染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的重要山水画大师,一生致力于“为祖国山河立传”。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他在中国画领域,尤其是山水方面尤为突出,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而李可染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它通过写生和借鉴西方艺术的方式跳出前人巢臼,改革和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山水新面貌。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自言进入了“采一炼十”的过程,他从大自然中采集素材,再将它们提炼并表现在皴法、光影、构图和意境之上,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艺术语言。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而代表作品有《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和《爱晚亭》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故此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画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更是当时最为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称之为“红色山水”,“红色”亦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万山红遍》透露李可染艺术道路的转折点。1962年一幅构图饱满,以红叶密布前景为主。这幅作品画山间瀑布,溪水奔流;1962年一幅画小河弯曲,汇成水塘。本图朱砂点叶的面积较小,但与朱膘、赭石色呼应,红色调中见冷暖对比,层次丰富。1962年一幅,以朱砂色为主,画面浓艳强烈。由此可见,同是一个题材,可染师每次画都有不同,因此,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再创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据说,当时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用掉内库半斤朱砂。以朱砂作画,前人有过,但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画之中,李氏为第一人。而《万山红遍》采用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使用大量的朱砂朱膘。画法采用积色法,局部有如油画的笔触和肌理,但在山之轮廓、房舍的边线、树的枝干等处又保留了传统的笔墨特点,确实在多种层次、不同方面非常具体地实践着他融合中西又突出传统魂魄的观念。这幅作品境界较大,可以看到远景崇山峻岭;主要分近景、中景两个部分:近景描绘了涓涓小溪、明亮的飞瀑以及错落的红色树木;中景重点刻画了雄奇的主峰和树木掩映的山村房屋;小部分远景墨色加重,层层推进。为了强调诗歌中的“遍”、“尽”的意味,作品构图特别饱满,极具张力,有着西方构成主义的成分,并且画家一反平日黑、重的用色方法,作者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画上的红色不但有朱砂,更加有西洋红,使整幅画面红润红润的,在光线暗处(朱砂在光线暗处更红)红润,在光线亮处也红润,颜色非常美,和黑色的墨相映成趣,与齐白石先生创作的红花、墨叶异曲同工。该画构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