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处士好书画》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杜处士好书画》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处士好书画》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品简介《杜处士好书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作品原文杜处士好书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作品注释1、戴嵩(sō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2、蜀中:四川。3、杜处(chǔ)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4、好(hào):喜欢,爱好。5、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6、一轴:一幅。7、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轴。囊,袋子,此处指画套。8、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9、曝(pù):晒。10、拊(fǔ)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11、耶:一作“也”。12、牛斗(dòu):牛互相争斗。13、力在角(jiǎo):力量用在角上。14、尾搐(chù)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作品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作品道理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实践出真知。这篇文章以《斗牛图》为线索,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最后阐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规律出发,要谦虚请教他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专长。创作背景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其时苏轼因父丧归蜀。一说此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作品鉴赏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