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杂说一龙嘘气⑵成云,云固弗灵⑶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⑷穷乎玄间,薄⑸日月,伏⑹光景,感⑺震电,神⑻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⑼。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⑾。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⑾?异哉⑿!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⒀。《易》曰:“云从龙⒁。”既曰龙,云从之矣。作品注释⑴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一组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⑵嘘气:呼气,吐气。⑶灵:显灵⑷茫洋:此处通“徜徉”,自由自在地往来。穷:极,尽。这里有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太空。薄:逼迫。伏:遮盖,掩蔽。光景:日月的辉。感(han):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汩(gǔ):水奔流的样子,这里指淹没了山谷。矣哉:“矣”和“哉”连用靠近,表示终了和感叹的语气。固:原来,本来。于:比。⑸薄:通“迫”⑹伏:遮。蔽。⑺感:通“撼”,摇动,震动。⑻神:产生神妙。⑼使为灵:即“使之为灵”,中间省去指代云的“之”。⑽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矣:用在句末,表示终结的语气。⑾凭依:凭借,依托。信:实在,真的。⑿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⒀乃:竟,居然。⒁《易》,即《易经》。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书。云从龙:语出《易经·干》卦。原文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作品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作品鉴赏“杂说”是一种随感性的议论文,内容、形式都比较自由。《韩昌黎集》中有杂说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称《龙说》。全篇以云龙作比喻,有五层意义:龙嘘气生云;龙得云则变化无穷;龙失云则毫无神异;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真正的龙一定人有云跟从。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在《昌黎集》卷十一《杂著》中收有《杂说》四篇,这是一组随笔性的短论,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作者简介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作品简介《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作品原文马说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