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静夜思》教案《静夜思》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夜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静夜思》教案1一、教材解读《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三、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四、教学过程: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6、静夜思。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入情入境,美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作。8、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点评。9、全班齐背。指导写字。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导书写。“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3、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评议。、实践活动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用图画来展示。五、教学资源本节课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课件,但本节课注意开发了学生资源,引导他们或识字、或朗读或书写。而且利用了卡片和录音机为教学服务。《静夜思》教案2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词意思故乡举头怀疑一首古诗思念唐代听懂背书一层白霜二、讲授新课1、背古诗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2、讲意思(1)、(个别字的意思)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2)、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3)、诵古诗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4、说作者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5、默写古诗练习册13页第2题三、整体感知分角色读课文。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