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全集讲解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04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运动生理学全集讲解培训课件.ppt

运动生理学全集讲解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运动生理学全集讲解绪论课程名称第一节学科简介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等。(二)研究方法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二、应激性(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三、兴奋性(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2、不同点,(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四、适应性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五、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第三节人体与环境第四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三、自身调节(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就是反馈。作业: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小结: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点及意义。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第一章骨骼肌课程名称第一节骨骼肌收缩的机理二、肌肉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终池把大量的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动作电位的传导(一)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二)传递:在两个细胞之间的传播。(三)形式:局部电流。(四)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过程:轴突末稍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释放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K+Na+通透性提→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2、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4)1对1传递。3、模式:电-化学-电的传递。第三节骨骼肌的特性(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1、刺激强度(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2)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