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2013.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8.3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柳永词两首2013.ppt

柳永词两首2013.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词的有关常识:3、词的分类:柳永词两首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鹤冲天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写作背景介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走进文本自主探究这首词描写了杭州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沙堤烟柳钱塘江水汹涌壮观市列珠玑,问题探究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点染”艺术鉴赏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请具体分析本词的“点染”艺术二、对西湖的描写点——重湖叠巘清嘉染——山色之美:“三秋桂子”湖荷之美:“十里荷花”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的运用诚信:杭州西湖传统景观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沙堤烟柳水榭秋声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雨霖铃1、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3、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词牌《雨霖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了,失去爱的慰藉,凄惨的别离,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的反映了他这时的复杂心情。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