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打开数学思维广阔的视角------我谈《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提要】:“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如何有效的教学“数学广角”?在教学中应把握准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过程,巧用素材,精心设计,有效提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关键词】:数学广角思想方法目标过程应用“排列组合、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数学广角”当中的内容,这块新内容令许多教师感到迷茫,常常会把烙饼“烙焦”了、“抽屉”弄错了、次品找不出了、鸡兔不愿再同笼了……,有的教师简单讲讲,一带而过,有的教师又拔高要求,上成奥数课。那么,《数学广角》究竟如何去教学呢?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要有“度”地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进行“数学广角”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做到内容全面、层次分明、要求适度。既不能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教学目标。比如:《搭配问题》教学中,有个别老师最后将“组合”和“排列”的概念提炼出来。并要求学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并细加比较、运用。显然这是后继学习的任务。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说是很不利的。又如有教师上五年级的《找次品》时,就明确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的平均分。3个称一次,9个称2次,27个称3次……”然而,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活动经验,这种避开活动过程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这些都是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造成的。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时,把目标定为: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根据这个目标,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一个游戏活动当中,把摆数、握手、搭配衣服、打乒乓球,买练习本等学习内容贯穿整节课,使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浓浓生活气息;在内容上也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就好像是在做游戏,这样增强了全班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不可能照搬、复制。数学思想方法重在领会应用。离开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只能是一种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来,在这样的气氛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然后逐步领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上一学期,我对四下的《植树问题》这一课进行认真地备课:既考虑到情境的创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考虑到教学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渗透方法,自主建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应用规律”时一个个都像在猜谜,加1?减1?还是不加不减?勉强参与的只是那几个在校外学奥数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还体现什么价值?反思整节课:因为课前没有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小组合作也只停留在表面,急于得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这样只重结果,学生似懂非懂,又怎么去应用规律呢?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症结,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后先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有的学生画草图、有的学生画线段图、还有的学生直接列算式,然后我采用反问的形式以及课件的巧妙演示,数形结合,渗透数学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有夯实的学习基础,有效地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为下面的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根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的拐杖,使学生永远站在主体的位置。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应用意识。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要比一个知识点获得来得困难得多。一般情况下,我们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仿形成;第二阶段初步应用;第三阶段自觉应用;第三阶段是学生数学思想的成熟阶段,到了这时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恰当运用某种思想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组合》这一课,教材上安排了组数、早餐搭配、走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