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尽孝不能单靠孩子的力量引言:新24孝行为标准的出现,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简单的再也不能简单,但对照新的标准,很多网友感慨万千,觉得自己其实做得远远不够。更多人在无奈中摇头叹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就这样,在这个以孝自居的文化氛围里,年轻人竟成了一个个“不孝子”?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内心的检讨外,是不是也存在着来自环境的无奈?孝的重新发现——新式“举孝廉”,这种标准可靠吗?一般来说,一个对父母缺乏“孝德”的官员,很难指望能对他的服务对象体恤疾苦。从一个官员对父母的“私德”,可以预见他对社会、对群众的“公德”。从私德迈向公德,躲不过一个“孝”字。汉代的“举孝廉”是一种提拔人才的办法。被推举之人,除博学多才外,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然后才可被朝廷任命官职。现在,这种以“孝”取人的方式,在干部的任免上也有所体现。很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的干部,在考核任用时被亮“红灯”。《人民日报》多年前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儿孙满堂,病床前却无人照料的山西永济县老人王秀英凄然离世。随后,当地纪检委宣布了一项处分决定,对王秀英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警告和行政警告处分。还有媒体曾提到,河南潢川县一名副科级干部蔡某,自己住4层小洋房,却让80岁老母亲住在杂物间。对此,县委书记批示,严查这个“不孝乡长”。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在对公务员考核的任命中,越来越重视对“孝”的考量,有的地方规定,官员升迁前要出示“孝道证明”。在中国的道德体系里,“孝”的情操被默认为可以升华的,它与其他一切美德有着自然的关联。一般来说,一个对父母缺乏“孝德”的官员,很难指望能对他的服务对象体恤疾苦。从一个官员对父母的“私德”,可以预见他对社会、对群众的“公德”。从私德迈向公德,躲不过一个“孝”字。《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里有规定: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或者赡养义务,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那么,孝作为一个考量标准,是不是真的具备被考量的可能性?继“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引发热议后,新版“24孝”行动标准再度引发争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新版“24孝”从物质关怀、精神关怀、心理关怀、身体关怀等几个层面,来规定子女的孝道。“它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不是太严肃、太规范的东西,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标准,不能上纲上线扣帽子,它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不是一个行动标准。”不孝是种无奈——被“空巢”瓦解了的最低伦理纲领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流动性增强,让侍奉在侧的“人子之道”瓦解了。“空巢老人”,正在社会上大规模的出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凄凉晚景,成了很多家庭躲不过的痛。在中国,曾有一个对于家庭结构的理想描述——四世同堂。对于家,人们的最本能的心理构思就是,团圆和睦,父慈子孝。但是现在,这些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推究起来,孝道文化的首要之义是“奉养”父母,这是家庭伦理的最低纲领。但是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流动性增强,让侍奉在侧的“人子之道”瓦解了。“空巢老人”,正在社会上大规模的出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凄凉晚景,成了很多家庭躲不过的痛。前不久媒体报道某市68岁孤独老太太在儿子家没事“摁马桶玩”,两个月抽走了98吨自来水,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典型。更有甚者,在很多城市家庭中,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异地求学、谋生,“空巢”现象在向中年人群体扩容,有专家称之为“新空巢现象”。子女尽孝的可能,就这样,在空间上被压缩了。多年前,《长沙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家住河北广平县焦庄村的程老太太因不能经常见到子女,特设了一本“子女探亲账本”,将子女回家的时间和次数记录下来。她还准备设个“回家奖”,给回家次数最多的儿子和女儿发“红包”,鼓励两个子女常回家看看。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69亿,每年净增1000万,老年人口占比已突破13%。到2014年,预计老龄人口会超过2亿。在严酷现实和挑战面前,尽孝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条文,令人唏嘘、感叹、心酸。东西文化对话——被培养的孝心VS被合同剥离的赡养责任西方文化强调彼此的独立,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而在中国呢?得益于传统的孝道观念,家庭养老成了中国最被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对于孝道教育,历史上有许多故事与传说,比如“二十四孝”里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近年来,在传承孝文化,培养孩子孝心方面,很多尝试浮出水面,其中不乏“雷人之举”。据报道,中国伦理学会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