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精选.docx
上传人:邻家****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精选.docx

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_2.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屏幕显示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生:仁者爱人。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当前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