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隐性德育自然空间.docx
上传人:书生****35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等教育隐性德育自然空间.docx

高等教育隐性德育自然空间.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等教育隐性德育自然空间一、绪论隐性德育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所谓隐性德育,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教育的内容、目的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十年文革”把思想政治教育抬到极端,遭到肆意的歪曲,使教育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思想品德教育在人们心里、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目中成了死板、教条、不可信赖和无用的代名词,使得目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资源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论文百事通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作为正处在敏感时期的学生而言,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认识来达到对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理解。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的,它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德育环境环境熏陶是隐性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德育环境对人施以各种感染力,使人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并被环境所同化,积极感染既是一种有形的教育力量,又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它能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促成学生健康成长,而消极感染能使人消极颓废,情趣低劣古今中外历代先哲都以深刻的洞察力论及了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作用,如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决不可不慎也。”孔子的“性相近,习想远”,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择邻而居”等,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认为: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与好环境接触的结果,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明确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形成所起的作用。高校德育环境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是健康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化思潮在我国的渗透与传播,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冲突让大学生感到矛盾和迷惑。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校园里沉渣泛起,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带来诸多困惑。另外,网络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难免夹带着消极有害的垃圾,西方文化产品、价值观念的传播也因网络而便捷,触手可及,这势必淡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倾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论述:“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环境是人的思想影响的来源:另一方面又强调环境通过人的实践是可以改变的。”他一方面看到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影响,另~方又看到了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即环境创造人,人也在改造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比,高校的德育环境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和可控制性,所以,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增加德育的主动性,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文着重从高校隐性德育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虚拟环境建设方面进行论述。二、物质环境隐性德育的自然空间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影响。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班级教室设置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育是通过审美形态去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感官上得到愉快,在心灵上得到陶冶。因此,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对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激励上进,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认识水平,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环境承担了学校成员的智慧、力量和精神。美化校园,力争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会讲话,成为德育的载体。学校的总体布局要能体现校园的主体精神,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挂牌竖匾,可考虑使用富有哲理性的诗句警语,建筑物、道路的命名,既要具有知识性,又要具有教育性。校训、校史,还有校园“名人堂”、校园中名人塑像、楼道的名人画像及其名言等都要能对学生产生感召作用和激励作用。人们如果在塑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别具匠心,使具有生命灵性的人文精神统统转化为一种信息储存于有形的载体中,与自然风景和谐统一,那么这样的环境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洛阳大学实施异地扩建工程建设时,寓德育于整体建筑设计之中,突出基础文化设施的育人功能,学校的标志性主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