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文化保护.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文化保护.doc

浅议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文化保护.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文化保护为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等地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大家的工作思路,2010年9月中旬,由院里组织赴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韶山、长沙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紧凑有序,考察内容精广相济,尤其是凤凰古城的保护理念和发展建设成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获益匪浅,但我在此说的不是他光彩的一面,而是在旅游大开发下对其古城民俗文化的影响。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的县城,紧邻沱江而建。凤凰古城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县的代表人物。凤凰城不大,却处处可见出租车,还有大量其他车辆和摩托车。汽车喇叭此起彼伏,彻夜不休,哪里还能有一点儿寻古探幽的兴致?夜色降临,古城本应从白天嘈杂的人声中走出,归于宁静,让当地居民得以休息,也让意犹未尽的游客有机会在人影依稀中徜徉小巷,真正体味这座名城的韵味。可是,除了汽车喇叭声之外,虹桥二楼上的卡拉OK歌声“高亢”地回荡四周。虹桥的二楼本来是茶楼,让游客于静静品茗之际,欣赏虹桥两边吊脚楼与水中河灯漂浮而下的景象。如今,茶楼变成了卡拉OK场所,且窗户大开。沱江两岸的酒吧更是数不胜数。让人感到喧闹的其实还有灯光。为了让古城晚上亮起来,近年来沿江两岸的所有建筑的轮廓线上都特地安上了灯具,红红绿绿,延伸数公里,艳丽而刺眼。这些使有着丰厚历史内涵的古城,看起来更像一个“游乐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搁置一旁,却热衷现代时尚消费的开发,这让我不由得思考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的冲突。一般而言,民俗旅游之所以能开展,在于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及由之而产生的神秘性所形成的对来自异地的游客的持久的吸引力。不过民俗文化独特性比较浓厚的地区,其地理环境往往有着相当强的封闭性;或者说正是这种封闭性造就了该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然而民俗旅游的开发恰恰是以破坏这种封闭性为前提的,并且前来观光的游客大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而民俗旅游地经济一般比较落后,代表着一种弱势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而言,有着极强的优越性,在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强势文化最终往往将弱势文化同化。因此随着某地民俗旅游的开发,该地的民俗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从而打乱民俗文化的正常发展变化过程,使之发生快速的变异,给当地民俗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拿湘西而言,随着外地游客的日渐增多,外来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也在日渐加深,从而使湘西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中的城镇居民,在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当地年轻人中男青年们包头的、穿深色中式服装的人少了,而穿西服、衬衫茄克的人却多了。女青年中穿外来流行式样的裙衣也相当常见了。街道建筑方面,原来极富地域特色的青石板铺的街道和吊脚楼也慢慢地被实用的柏油路和水泥建筑所代替。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相对而言开发也就较复杂。本文只是自己去湘西凤凰古城考察而引发的思考所做的一些阐述,并对其中的民俗文化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今后中国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保存它的那份“纯”和“真”。咨询部:夏立朝2010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