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储蓄的计算的说课案有关储蓄的计算的说课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而本节课中所学习的储蓄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支援国家建设,安排好个人与家庭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储蓄,既是一门知识,也是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20xx年秋,高中数学教材使用了新的教学大纲,新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有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实用性较强的“阅读教材”及“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于数学大纲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做具体要求,在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略。本节课《有关储蓄的计算》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夹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之间的一篇阅读教材。它既是正文内容的补充,其中“零存整取储蓄存款”这一块就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应用;同时它又为下一节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如果处理好这些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使数学课程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教材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零存整取储蓄存款的利息的计算。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进步和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重难点:重点是三种储蓄存款的利息的计算。难点是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二、教学方法分析1、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了解一点储蓄的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来说既有吸引力,又有挑战性;从思维状态看,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思维能力,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存在一定障碍;从心理情感来看,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青少年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基于学生这些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的“训练性学习”,它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潜在的规律。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体验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它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而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首先给学生设定一个命题:中国人民银行在现阶段规定的定期储蓄的年利率如下表:存期1年2年3年5年年利率(%)2.523.063.694.14现将一万元存入银行五年,有以下四种储蓄方案供选择:(1)选用五年期定期储蓄;(2)选用一年期定期储蓄,每年到期本利自动转存;(3)先选用二年定期储蓄,到期后本利再转存为三年期定期储蓄;(4)先选用三年期定期储蓄,到期后本利再转存为二年期储蓄。问:以上哪种存款方式储户获利最多?创设问题情景,变苦学为乐学。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悦。数学课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挖掘教材中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明确目标激励探索命题提出后,学生产生了强烈探究欲,一些学生还跃跃欲试的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决办法。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我们认识、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有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深入钻研的精神,要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让学生亲自到银行去了解一些利息计算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储蓄的单利计算、复利计算、个人储蓄纳税额比例,每一种储蓄现阶段的利率,利率的`规定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纳税额的比例是怎么确定的,银行一般有多少种不同的储蓄方式等等。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感受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自主探究初步应用通过实地考查,学生们了解到计算储蓄所得利息的基本公式是:利息=本金×存期×利率根据国家的规定,个人取得储蓄利息应依法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利息全额×税率其中现阶段的税率为20%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解答过程巩固加深方案(1):5年到期时所得利息为1000×5×4.14%=2070(元)应纳税:2070×20%=414(元)实际取出:1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