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孔子的英明之处。李泽厚亦云,“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27]。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道德观念是第一位,这在当时来说是罕见的。的确,总是你在读再多的书,你没有道德没有修养,那你读的书都是没用的。孔子的“仁”不仅体现在孝悌上面,还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孔子追求的政治状态是一种仁政。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孔子仁的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展开。在孔子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上,“仁”是一个最高范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第三章》)仁才是最根本的,礼和乐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说,前述孔子所向往的秩序井然的礼制社会,其精神支柱是仁德。“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天下归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没有争讼的理想社会。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每个统治者,每个被统治者都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将会无比强大了。二·礼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仁”和“礼”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内容是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礼,“徒善不足以为政”,行仁只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而已。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调谐优化的结果,也就是礼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的目的。“礼”,最初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不成文法”,特别是借原始宗教神力规范的信条,包括敬神(天)之道,尊卑长幼之序,和区别对待不同名分人等的方式等等。至夏商之际,有了比较完善的祭祀仪式的礼。周人继承了部分殷礼,结合自身习俗,揉合改造发展成为周礼,从民俗、宗教领域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用来治理国家,即所谓礼治也。相传这件大事乃周公主持完成,人称“周公之礼”。早在少年之时,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的出奇的爱好。《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至成年之后,孔子对“礼”更是痴迷,“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