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拣多练才相宜郭剑.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精拣多练才相宜郭剑.doc

精拣多练才相宜郭剑.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拣多练才相宜——读《有效课堂的六个不等于》所感徐庄实验小学:郭剑“对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时半会儿,或者盯在脚尖儿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胸襟要放广阔一点——今天的搞笑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反之亦然。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的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甚至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冯卫东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读了冯卫东的《今天如何做教科研》一书,冯卫东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例如,减负并不是不要、或者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过重的或者无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确实如此,只有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回归本真。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其次是对现状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实不然的课堂要理性剔除。冯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的课题。一些教师具有开发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能滥开发,不可喧宾夺主,而要紧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地补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过分的牵强,本末倒置,其效果适当其反。二是高效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只是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是不公平的,它没有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还有一种情况,HYPERLINK"http://music.sina.com.cn/yueku/m/877136.html"行云流水的课堂有时显得思维含量不足。学生没有时间差、思维差,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孩子们理智的挑战。三是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有时的亢奋只是表象,而学生可能需要的是静心倾听。四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立竿见影未必能在学生心灵深处铭刻上记忆或理解的印痕,这样的课堂不能治本。五是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六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关于高效课堂种种问题冯先生为我们做了理性分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么如何实践呢?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探讨。一是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二是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三是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五是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六是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八是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在这九点当中,我非常欣赏第七点“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着点、慢慢地花时间进行体验与品味,细细咀嚼,静心享受。这种慢是需要心智的。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对象障碍不同、个性各异,我们尤其需要“慢走”,在缓慢的行走中以欣赏的姿态凝视我们的教学对象、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速度如蜗牛前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能使残障孩子的步伐渐趋稳健。“欲速则不达”,我们唯有慢着点、悠着点让残障孩子亲近知识,与知识发生的过程相交汇、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习得是人的思维由浑浊变澄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止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能如跟导游旅行,匆匆走过风景线,未能停留玩味,却被告知旅程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