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一节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种类(1)、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2)、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3)、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4、相关结论:(1)冲突点的存在是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2)、冲突点的数量随交叉道路条数的增加急剧增加(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4)、设置交通通信灯,可较少交叉口上的冲突点,但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二、交叉口处理的基本方法1.实行交通管制——时间上分开2.渠化交通——分隔3.作立体交叉——空间上分开第二节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组织(二)、T形或Y形交叉1、加铺转角式2、分道转弯式3、加宽路口式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4、渠化交叉二、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1、形式简单2、尽量使相邻交叉口之间的道路直通3、斜角宜改成正交4、保证主流交通道路线形顺直5、避免近距离的错位交叉6、避免多路交叉7、保证交叉口间距三、车辆交通组织(一)、设置专用车道(三)渠化交通组织:交通岛、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四)、调整交通组织四、行人交通组织1.加宽人行道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4.人行天桥、地道第三节、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一、交叉口的车道数1、基本要求:在交叉口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2、确定方法(1)、选定交叉口的形式(2)、根据设计年限高峰小时交通量,进行交通组织设计(3)、初步定出车道数(4)、进行通行能力验算(5)、确定车道数二、交叉口的视距图绘制1、计算S停2、找出最危险的冲突点3、量取S停4、连接末端,形成视距范围三、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四、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一)、拓宽的车道数(二)、拓宽位置的选择(三)、拓宽车道的长度计算第四节环形交叉设计一、环形交叉的形式1、普通环形交叉口2、小型环形交叉口3、微型环形交叉口二、环形交叉口的设计(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1、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椭圆形、卵形、方形圆角、菱形圆角;2、圆形中心岛的半径(四)、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五)、环道进、出口半径(六)、环岛的横断面(七)、环道的外缘石三、环交的优缺点及适用性1、优点①.无冲突点、无停车、②.安全、③.交通组织管理方便、④.美化环境,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2、缺点①.占地大、②.通行能力不大、③.绕行远、④.造价高3、适用条件:畸形交叉①.多路交叉、公路、②.快速路、交通量大的主干道不宜采用。③.纵坡≥3%,不宜采用④.与远期立交结合、⑤.桥头不宜采用第五节交叉口立面设计(二)、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2)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3)不同等级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纵、横坡不变,次要改变(4)、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背离交叉口(5)、交叉口横坡应平缓(6)、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7)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2、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指向交叉口。3、处于分水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而一条指向交叉口。4、处于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5、处于斜坡地形上,相邻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6、处于马鞍形地形上,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三、设计方法与步骤3.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其中设计等高线法比方格网法更能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形状,但等高线上的标高点在施工放样时不如方格网法方便。为此,通常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称之为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它可以取长补短,既能直观地看出交叉口的立面形状,又能满足施工放样方便的要求。二、设计步骤1.收集资料测量资料:交叉口的控制标高和控制坐标;收集或实测1:50O或1:20O地形图,详细标注附近地坪及建筑物标高。道路资料:相交道路的等级、宽度、半径、纵坡、横坡等平纵横设计或规划资料。交通资料: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排水资料:区域排水方式,已建或拟建地下、地上排水管渠的位置和尺寸。2、绘制交叉口平面图按比例绘出道路中心线、车行道、人行道及分隔带的宽度,转角曲线和交通岛等。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斜交道路的方格网线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测量的方向,方格的大小一般采用5×5~10×10m,并量测方格点的地面标高。3、确定交叉口的设计